波音雖然不能明著宣揚“uo威脅論”,但并不影響它借此去炒作一些概念,獲得業內和投資者、相關政府部門的權力和資金支持。
當波音打出保衛美國在航空制造業權力的大旗,明里暗里的各種支持就多了起來。
麥道內部的股東們也不都是活在真空里,除了麥道的股份,誰家里還沒有點其他的生意和其他企業的股份?更別說一些投資機構,決策往往更要受到行業大背景的影響。
波音憑借自身高漲的股價,短時間內對麥道的收購就有了相當的進展。一些麥道的小股東,歡天喜地的用自己手里的麥道股份,換取了溢價50%到100%的波音股份。搖身一變,從岌岌可危的麥道這艘破船跳到了如日中天的波音這艘航空母艦上面。
有了開始的幾個良好示范,緊接著波音又拿下了數個更大的投資者股份。波音持有的麥道股份,迅速的突破了10%這個界限,對格魯曼收購麥道造成了真正的威脅。
波音的突然入場,顯然給格魯曼和麥道之間的收購平添了一大片陰影,而實際上波音自身付出的代價卻并不很大。
雖然要溢價收購麥道小股東手里的股份,但這段時間波音股份的上漲也為投資者平添了不少的利潤。上漲的股價收益減去置換麥道股份的損失,也還真未必就一定虧損了。
這樣的驚喜結果,讓波音上下對收購麥道都是動力十足。
菲爾康迪特這些日子里可是威風八面,作為技術人員出身的企業二號人物,他原本地位多少有些尷尬。在生產和技術開發等領域,他的支持者眾多。但在商業和管理等領域,他的影響力就相對較弱了。
然而在收購麥道的操作上,菲爾康迪特無疑是在企業內部狠狠的刷了一波聲望。
作為一直以來波音收購麥道策略的推動者,這次波音收購計劃他是當仁不讓的關鍵人物。
說服股東們支持擴股和股份置換,選擇能夠支持波音的股東追加投資。分析麥道內部能夠出售股份的小股東,然后去一個個和他們進行談判……
菲爾康迪特在商務方面的行動力,讓波音內部很多人都刮目相看起來。可以說有了這份業績,菲爾康迪特在施龍茲退休之后接任總裁,貌似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了。
“拜倫先生,很感謝您對波音的支持。請相信我,您的投資一定會獲得更加豐厚的回報。”
“當然。”
作為持有麥道股份0.8%的小股東,拜倫從來沒想過,自己竟然能被波音的副總裁親自接見。他與有榮焉的興奮說道:“康迪特先生,我相信美國應該在航空制造業擁有更加強大的陣容。”
“格魯曼這種企業,是無法讓麥道真正強大起來的。他們只會把麥道的商業飛機項目拱手送給中國人,就像他們甘心為中國人賣藍色小藥丸一樣。這樣的企業,不應該得到麥道,美國航空業更不應該看中國人的臉色。正相反,我們必須給中國人一個教訓,讓他們知道航空業始終是美國人的地盤!”
菲爾康迪特一臉嚴肅,感同身受的點起頭來:“拜倫先生的意思我明白,這正是波音必須站出來的理由。如果說還有一家企業能夠拯救美國航空業,那就只有我們了。這是波音的使命,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說到這里,菲爾康迪特忽然露出笑容,拍了拍拜倫的胳膊,意有所指的說道:“從今天起,波音的這份責任,也要落在拜倫先生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