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0zw,最快更新帝國玩具最新章節!
會議室的一整面墻上,最終掛滿了一條條在座各方面相關人員面臨的問題。
有超級計算機芯片的需求,有圖形工作站的需求,有軟件方面的需求,有網絡工程的需求,互聯網盈利模式的需求,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發需求,國家政策的實現需求,銀行投資的回報問題……
在座每一個與會人員,就是一個單位或行業的代表,就意味著他們坐在這里是有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的。
而當這些問題都匯集到一個點上的時候,他們隱隱已經意識到,胡文海在說的究竟是什么。
未來。
胡文海實際上是在給他們畫了一個餅,在過去中國的體制下,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復雜。因為那個時候有一個“萬能的政府”。反正是計劃經濟,把報告打上去,然后等著上級機關批復就行了。
項目究竟能否批準,全看審批的人一支筆。
然而到了現在,中國逐漸開始轉向市場經濟。沒有了那個管天管地管空氣的一支筆,大家當然是感覺輕松了不少。然而換了一個角度來看,能不能“成事兒”,問題也都扔不到那支筆的頭上了。
干得好了、干的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離開了這個大保姆,很多人一時間竟然還真有些不適應。不去跑部向錢了,要做的事情還是得做,可究竟要怎么做?每個人心里都打鼓。
在胡文海的描述中,原本每個人、每個單位和行業獨自面對的困難,又重新組合成了一個系統。互相依存、互為市場、互動促進,從原來的開環控制,變成了能夠互相進行反饋的閉環控制。
比如說生產超算的計算所,他們過去的模式就是設計、研發和生產超級計算機。設備搞出來了,大家樂呵呵的搞一個頒獎儀式、通過了同行評議,形成了科研成果。然后至于說哪個單位或者行業對超算有需求,那就不是我們計算所能控制的。
對于計算所來說,這就是一個開環,沒有反饋。在計劃經濟時代,這樣的控制還不是問題,反正是按照計劃生產,生產出來什么東西國家總得找到一個客戶分配出去。
然而到了市場經濟,計算所再按照開環系統來搞產品,生產出來的東西誰給你消化?生產的東西不符合用戶需求,產品積壓,自然沒有錢繼續進行技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