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如此,美國和蘇聯對抗了半個世紀,對抗的就是這么個對手?
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先不提別的,航空工業蘇聯與美國分庭抗禮,又怎么可能是“傻大黑粗”四個字能形容的!
能把美國逼到崩潰的邊緣,蘇聯當然是有幾手絕活的。這不光是說一兩項特殊先進的技術,更是蘇聯某些制度在保障著這種先進。
“這次我跟著首長在601轉了一圈,說實話,獲益匪淺啊!”
呂秘書把目光從窗外的大雪中收了回來,說話的語氣頗為感慨,不住的感嘆道:“601是真的背水一戰了,過年外面放鞭炮,車間里還拉著蘇聯專家加班加點。別說,這些蘇聯專家,那是真有兩把刷子。”
“蘇聯航空系統研究院的費多索夫建議我們對601的科研體系進行重組,由科研——工程系統結構為指導思想,并且建立一套年輕專家培養體系。研究院可以與航空領域的院校結合,在大學第四年,就選擇有興趣進入研究所工作的優秀學生,利用院校的教學資源開設教研室……”
呂秘書說的眉飛色舞,胡文海則安靜的聽著。過去他也只是作為一個紅褲衩的軍事愛好者,感興趣的是武器裝備、是那些武器裝備背后的故事。然而當他真正去做些事情的時候才意識到,比飛機大炮和數控機床更有力量的,反而是那些掛在墻上的一條條規章制度。
所謂科研——工程系統其實也并不難理解,也沒有什么精妙。這是個專門為培養總師而設立的體系,飛機設計是個系統工程,各個子系統的技術往往風馬牛不相及。
因此就要求科研人員要懂生產,生產要與科研結合。設計師不光要在實驗室里畫圖,還得擁有充足的現場經驗。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總師的視角局限于自己過往子系統那一畝三分地,設計出來的飛機就會出現偏頗。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總師需要擁有能夠駕馭這些子系統的能力——蘇聯專家給出的意見相當蘇聯,總師必須擁有極高數學造詣!
用數學將科研和工程之間形成一個系統,用關系式和方程將各個子系統組合成一個航空工程,將一切都建立在數學之上,數學萬歲!
軍迷們總是心心念念的喊著什么“毛子系統集成天下無敵!”,世界上哪有平白無故的天下無敵呢?費多索夫只用了一句話,就把蘇聯航空工業強大的秘密,教給了中國人。
但要建成這樣一個體系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呂秘書說到這里,也是不住的長吁短嘆。
“按照蘇聯的模式,不僅是研究所要在院校開設教研室,在大四就讓學生接觸航空系統知識。到了研究所,所里還要抽調科研主力專家對他們進行至少三年的培訓。這段時間里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在飛機生產的各個工序崗位流轉,還要從院校請來其他專業的教授,進行多學科的跟蹤培訓——相當于攻讀在職研究生的同時再讀出兩三個子系統相關學位,順便還要拿下幾個工種級別考試……”
呂秘書能做到二號大秘的位置,少不了也是一個頂級學霸。即使如此,他說到這里的時候,臉色也不由自主的一陣抽搐。
擺在蘇聯和中國的國有科研系統面前的,是一個共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