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哲反問一句,卻并沒有等著吳迪回答,而是自問自答起來:“按照一般的商業理論,產能擴張應該是在市場的危機階段,利用價格優勢新建或者干脆收購競爭對手產能。從這一點看來,鋰電市場目前確實不是擴張產能的最好時機。”
說到這里,她的話鋒突然一轉,目光凌厲了起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鋰電市場新科雖然是處于第一梯隊,但地位卻不像國內交換機市場那么穩固。不提索尼、松下和摩托羅拉這些國外競爭對手,就是301研究所王船夫去年成立的比格電池公司,一期生產線投資就達到了三億人民幣與三千五百萬美元。王船夫這錢是哪里來的?還不是深土川市府提供的信用擔保?”
“去年能有一個深土川的比格電池,今年怎么知道不會有妖都、陪都支持下的企業進入電池市場?經過這幾年的技術擴散,鋰電池技術在國內已經沒有不可逾越的門檻,用不了多久必然會迎來一次鋰電池的產能大爆發。”
“鋰電池市場既然競爭這么激烈,我看更不應該再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吳迪搖著頭,不緊不慢的反駁道:“可以想見隨著產能爆發必然會引起價格競爭,現在我們擴張的越大,一旦價格跌破成本,虧損的規模就會越大。與其如此,不如采取穩健的財務政策,積累資金以度過市場的低谷時期。”
吳迪這話在會議室里引起了一片隱約的贊同聲,可見他并不完全是為了打壓電池事業部的預算規模而強詞奪理。
在企業盈利階段盡量積累更多的資金儲備,以便用于度過可能發生的經營危機,這應該是符合一般人直覺的操作方式。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企業經營永遠一帆風順,如果平常不注意積累,關鍵時刻豈不是一點風險的承擔能力都沒有嗎?
然而商業之所以是一門科學,就是因為它并不完全符合人類的直覺認識。
沈倩哲伸手從身旁助理手中接過一份文件,啪的一聲扔到了吳迪的面前:“這是繡城石化六廠pi項目未來三年的預售合同清單,目前國內聚合物鋰電池生產必須的聚酰亞胺薄膜只有他們能夠生產。關于國內鋰電市場增長的預測中,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數據。”
“從這份文件中可以看到,石化六廠聚酰亞胺薄膜的產量在未來三年至少增長200%才能滿足其訂單需求。也就是說,未來三年國內鋰電池生產規模至少是我們今天的兩倍——這還沒計算可能有項目會從國外進口聚酰亞胺薄膜,所以說是至少!”
吳迪翻開文件,目光一目十行的略了一遍,沉吟道:“石化六廠pi項目的生產線還是我們提供的,或許可以和他們談談,限制一下供貨范圍?”
石化六廠這套國內唯一的pi項目生產線,是當年胡文海用水鋰電技術,從摩托羅拉手里騙過來的。自從他轉頭又利用聚合物鋰電池坑了摩托羅拉一把之后,加上中美蜜月期的結束,如今再想從美國進口已經是不太容易了。
石化方面雖然在國產化上有了不小的突破,但增長產能仍然是不太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