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傳統牧區與新興石油產區連通,便能將石油帶來的利益遍及絕大多數哈薩克斯坦人。
這樣的優勢,難道還不足以支持這樣一條鐵路線的建設嗎?
庫南巴耶夫將這片阿拉木圖日報上的文章幾乎是一字一句揉碎了的拿出來分析,希望能夠看出更多的這背后的意味來。
而實際上并不需要這么做,這篇文章對南部鐵路線改造的鼓吹,幾乎就是赤果果的。
一篇大聲疾呼,要求國家對南部鐵路線進行貫通改造的文章刊登在了阿拉木圖日報上面,難道說上面真的打算推動這項工程了嗎?
阿比舍維奇雖然如愿以償的拿下了哈薩克斯坦總統的職位,但在編寫憲法和總統制與議會制斗爭等方面同樣在不斷面臨挑戰。剛剛促成了農業黨與人民黨的合并,壯大了親政府政治勢力,正是他可以松一口氣。
然而在寬敞的總統府辦公室里,此時的阿比舍維奇臉上卻是有些陰晴不定。
他手上翻開的正是今天的阿拉木圖日報,上面關于南部鐵路線貫通改造的文章可以說相當精彩。立論高遠、論證嚴謹,從歷史、政治與國家主權,到具體的投資、數據,以及對經濟的拉動能力,各個方面都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篇文章更讓阿比舍維奇感到壓力倍增,因為南部鐵路線貫通改造與他的既定政策并不相符。南部鐵路線貫通會極大增強南方哈族勢力的話語權,對爭取和威懾北部俄羅斯族裔人口,對未來可能的遷都行動,甚至是目前黑海沿岸油田已經形成的利益分配模式,都將造成不可預料的干擾。
“讓如斯鐵默夫到我的辦公室來。”
阿比舍維奇放下電話沒有多久,內閣通訊部長如斯鐵默夫就輕輕的敲響了他的辦公室大門。
“阿比舍維奇同志,您找我。”如斯鐵默夫有些緊張的站在辦公室的門口,小心謹慎的目視著辦公桌后面那個面色嚴肅的哈薩克斯坦總統同志。
是的,阿比舍維奇如今的身份有些奇妙。
與曾經的歷史上蘇共的突然崩潰不同,舍寧帶著蘇共正統如今就在共青城。蘇聯雖然已經事實解體,但法理上卻并不盡然。
原本就不支持、不情愿蘇聯解體的哈薩克斯坦并不如曾經歷史一般,為蘇共添上了最后一捧土。事實正好相反,哈薩克斯坦遲遲沒有發動對哈共的打擊,使其成為了原蘇聯各國中蘇共能夠公開活動的最后一個國家。
蘇共在遠東的存在形成了一種威懾,宣布蘇聯壽終正寢的《阿拉木圖宣言》由此胎死腹中。曾經的歷史上,哈薩克斯坦要召開獨聯體首腦會議,是對蘇聯解體下山摘桃子,沒有風險的確立自己中亞政治大國的地位。
然而面對一個已經逼上絕路的蘇共,哈薩克斯坦這次還有勇氣去摸一只死老虎的屁股嗎?不管有沒有這個勇氣,從政治的投入產出比上,這顯然是一筆高風險低收益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