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些報紙又開始喊起了“請哈薩克斯坦的鐵路慢一點,等等人民的胃口吧!”。好吧,反正左右都被他們給說了,現階段誰敢拿錢修鐵路,似乎國民吃不上飯就是這個原因了!
等到輿論準備做的差不多了之后,阿比舍維奇便最后拋出了自己的殺手锏。
政府肯定是沒這筆錢來修鐵路了,不過考慮到南部鐵路改造工程也是眾望所歸,那么干脆把這條鐵路拿出來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好了。
阿比舍維奇這算盤打的美滋滋,不管是誰在背后推動這項工程,有本事把一百億美元真金白銀的掏出來啊!為了拉攏哈薩克斯坦,難道美國人真能舍得這么大一筆錢?
好,如果你美國佬這么大方,我給你做舔狗有什么關系?
至于說如果美國人拿不出這筆錢來,那就別怪我去投靠俄羅斯了。
只是面對阿比舍維奇時不時丟過來的媚眼,謝夫隆在哈薩克斯坦的負責人小小布什只能莫名其妙的從內心深處發出疑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就在阿比舍維奇志得意滿的等待美國人反應的時候,國際局勢卻發生了一場劇烈的變動。
從1991年819后蘇聯解體,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就陷入了持續的動蕩局面。杜達耶夫在武裝推翻當地的俄羅斯政權之后,隨即在議會選舉中當選了車臣共和國的總統。到了1991年末,車臣共和國宣布正式獨立,并且組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正規武裝力量。
到了1992年初,車臣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卻脫離車臣,轉而宣布加入俄羅斯。
在這一背景之下,俄羅斯聯邦的政治局面頓時撲朔迷離的起來。
不要印古什地區是不可能的,人家自帶干糧來投奔,契丹人如果還想把總統干下去,就不可能把到手的鴨子送出去。
而車臣的地理位置又太特么的重要了!
高加索地區在里海和黑海之間,往南是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往北是俄羅斯的伏爾加河流域精華地區。這里不僅是俄羅斯的主要石油產區,而且是主要的石油化工工業區,同時還是重要的糧食產區,是礦產區、有大量的機械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
包括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還有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紅色十月冶金廠,伏爾加格公司、街壘廠……
光從這些帶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色的廠名就能知道,這些工廠有著怎樣的歷史和地位,甚至是一幕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畫面都能浮現在眼前了。
所以一旦高加索地區發生動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伏爾加流域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都受到威脅。這對于整個俄羅斯的經濟根本不是雪上加霜,而是立刻感受到了西伯利亞寒流降臨一般的凍徹骨髓。
本來,車臣獨立挑的時間讓契丹人騰不出手,杜達耶夫從武裝獨立到選舉都讓人說不出話來。然而印古什地區的脫離和回歸,卻把俄羅斯聯邦給架在了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