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看到盧定威的臉色,不由搖了搖頭,畢竟和他老爹比還嫩了不少啊。
“被作為談判籌碼,確實要直面國際競爭。但是辯證的看,這也是產業發展難得的機遇。國家不可能輕易放棄任何產業,開放的領域誠然競爭激烈,但因此也會得到國家最大力度的扶持。與國際大廠站在一起,才最方便吸取他們的長處。中國企業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國家要選擇談判的籌碼,除了是要交換不可放棄的利益,更是因為在開放的領域我們有開放的信心。”
“假使創世談判選擇開放汽車產業,那也是萬向集團值得托付這樣的重擔。”
胡文海說的明白,盧定威也迅速意識到了自己思維的慣性。
危機不光是危險,同樣也是機遇。就說創世談判如果開放了汽車產業,那么之前胡文海說的那套標準政策戰略,顯然就說給中國企業筑起了一道護城河。
誠然國際大企業讓人心驚膽戰,可為了與他們對抗,國家也會支持萬向迅速擴張。就像稀土產業一樣,抓大放小、支持資本之間互相兼并,從體量上形成規模優勢,然后利用標準和政策為萬向的發展保駕護航。
也許受限于世貿組織的規定,國家不能對企業出口進行直接的補貼,以防落入傾銷調查。但是另一方面,有政府出面幫助企業并購,國有銀行提供大量低吸貸款以供迅速擴張,組織技術力量協助企業進行技術攻關……
這些總不違反世貿組織規定吧?
企業運行成本的降低反應到產品價格上,誰說中國企業的成本不能繼續吊打國際大廠,不能在國內競爭中反攻倒算呢?
至少自家地盤上還有政策拉偏架,中國的國內市場鹿死誰手真是猶未可知。
盧定威是正如胡文海所說,萬向利用國內的低成本賺錢是進入了舒適區。他之前的本能反對,實際上就是反對從那個舒適區里走出來。
但萬向畢竟是萬向,老魯今年才四十七歲,盧定威也才二十多歲,正是敢打干沖的時代。何況這是九十年代,萬向是從八十年代走出來的中國最成功的那一批私企,冒險精神早就扎根在了他們的性格之中。
當然,這里還有一方面——萬向畢竟是私企,生存準則第一條,就是不能跟政策對著干。
在這里,是資本需要聽國家的。
“胡總說的是,萬向……我個人來說,支持這樣的政策。如果國家真的決定放開汽車產業,我想萬向集團也會支持的。”
“不用擔心,我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胡文海見盧定威一臉毅然決然、仿佛要上戰場的樣子,不由的哈哈大笑了起來。
“行了,還是給你看看咱們手里的底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