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級制度出來以后,排在第一位的“士”就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向往。
就拿范進中舉這件事情來說吧。在范進中舉前,沒人看的起范進,就連他的屠戶丈人,也時而不時的敲打他幾下,但等他中舉后,為了讓他清醒過來,屠戶丈人膽顫心驚地麻起膽子扇了他這個“文曲星”女婿一耳光,然后就是給范進送錢送物送田土送莊子的人絡繹不絕。
要知道,這個時候,范進還沒有就任實職,只是取得了個官員的編制身份。要是真正謀得了實職,那地位更是高人一等的。所以,國人自古以來熱衷名利,更以混跡官場為盛。
而且,酒色財氣、“三妻四妾”,又向來是人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魔鬼。可是等級制度又已明確: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婦”,沒能躋身官途的話,除非“年四十以上無子,方許奏選一妾”。
再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只要家里出了官員,既光宗耀祖,又可以蒙蔭后人,甚至連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朋友,也會平添幾分喜氣。
當然,打破腦袋想躋身官途也不一定全是為了升官發財,也有想一展抱負為民謀利的。就連至圣先師,帶著學生周游列國,何嘗也不是想得到一個職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呢。
到了魏晉的時候,一個家族只要出現一位高官,這個家族往往便會成為名門望族,從而進入社會上層,即使子孫后代沒有真才實學,仍然可以做人上人。
這種心態和風氣,不光是播種在人間,混跡人間的各種妖物,也受到了影響。人們所熟知的西游,大師兄就曾因為官小而反出天庭。
后來,也有妖物想學大師兄過過官癮,卻不想因此丟了性命。
干寶說,東漢末到三國時,雖然戰亂紛爭,但是秦漢以來各縣設置的官驛并沒有因為戰亂而受到破壞。相反,各路王者和諸侯對官驛看得更緊,在官驛的修葺和驛卒配備上比以往還好還多,因為這些官驛,承擔著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暫息、住宿。
但是吳國的廬陵縣,有一處官驛卻讓來往的官員和驛卒諱莫如深。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這處官驛后院的一棟樓里鬧鬼,先后有幾個在樓上過夜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死了。
可朝廷又對官驛看得很重,還經常派人督查巡視官驛的運轉情況,再說,官驛又是國有資產,負責管理驛站的驛丞也不敢隨意處置官驛的資產,比方說是不是將鬧鬼的這棟樓拆了重建之類的。
在接連發生幾起死人事件以后。負責這處官驛的驛丞和驛卒們也看出來了,鬧鬼的這棟亭樓,白天在那里辦事或者小憩一會兒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天色黑了之后,就的離開,特別是不能在里面住,如果住的話,肯定是人進去的時候走的直直的,出來的時候橫橫的被抬出來。
于是,每逢遇到有官員、信使,或者門閥子弟在這里投宿時,驛丞和驛卒們都會反復告訴打尖的人,天黑之后,就不要去鬧鬼的那棟樓了,不然,后果自負。
后來,丹陽人湯應到廬陵縣出差辦事,途經這個官驛,在官驛里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