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讀的《宣室志》,可謂古代神怪小說的集大成者。在這本書里,記載了很多神仙鬼怪狐精、以及佛門休咎故事,為后世的寫手提供了無盡的參考。
在這里,講一個張讀筆下的有關魂魄的故事。
現代人對古人講的魂魄是這樣理解的。魂也好魄也好,都是人的精神靈氣。不過,在古人的眼里,魂是陽氣,魄是陰氣,魂魄協調便是陰陽協調,陰陽協調后便人體康健,缺一不可。人死后,則魂歸于天,魄歸于地。
前賢孔穎達也曾對魂魄進行過注解:“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道家興起以后,在《云笈七簽》中更直接點出,人有三魂,分別是胎光、爽靈、幽精。據說,胎光是生命之光,成年人胎光失則命死,幼兒胎光失則命危;爽靈為智慧之光,天生癡愚的人,多是爽靈有缺,爽靈有殘;幽精為性靈之光,幽精會決定人的喜好。
張讀說,武宗會昌年間,時任通州刺史的鄭某膝下添了一個女兒。因為鄭家一直子嗣不旺,妻子妾室一直沒有為鄭刺史誕下一子半女。這個女兒出生以后,鄭刺史對她甚是憐愛,公務之余,鄭刺史的心思全部在女兒的身上。
因為得子不易,襁褓的時候,看到女兒能夠伸手扯著自己的胡子,鄭刺史都是呵呵大笑,有時,同僚們前來拜會的時候還有碰見鄭刺史俯下身子給女兒當馬騎。相熟的同僚有時笑話他是女兒奴,但鄭刺史卻絲毫不在意。
女兒的牙牙學語,鄭刺史都會在第一時間明白女兒的意思。可以說,只要女兒用手指指月亮的話,鄭刺史都恨不得自己能長出翅膀飛到天上把月亮給摘下來送給女兒玩耍,的確是捧在手心怕融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鄭刺史的眉頭卻越來越皺了起來。
為什么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從鄭刺史在老婆手上接過女兒開始,鄭刺史發現自己的女兒反應比別人家的孩子要慢上個半拍,不夠機靈。
而且,眼見雖說女兒有個五六歲了,但一直磕磕碰碰的,不是今天這里不舒服,就是明天那里不舒服。非要總結的話,就是這個五六歲的女兒還沒有別人家兩三歲的小孩靈智齊全。
為此,鄭刺史不惜花了重金到處尋醫問藥,遠近有名的醫生,鄭刺史是求了個遍,但郎中們到鄭家一看以后,都覺得愛莫能助。包括后來鄭刺史回京述職,抽空的時候拜會了京城里專門的兒科醫生。在聽鄭刺史的講述之后,醫生們也都覺得束手無策,認為鄭氏女可能是天生靈智不全。
在女兒出生之前,對于拜神問佛這一套,鄭刺史原本也是不太相信的,尤其是會昌五年,朝廷還下詔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發展。
可自家女兒的這一曲,卻讓鄭刺史沒了辦法,從京城回通州的路上,鄭刺史就有了請教道人的想法。特別是他把京城里的醫生給出的結論對老婆一說后,看著女兒混混沌沌的樣子,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很巧的是,當時在通州就有一位姓王的道士,會符咒有道術,禳災祈福樣樣拿手,很得大家的信任。
于是,鄭刺史就專門上門去請王道士,讓他給自己女兒瞧瞧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