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元年六月,在相州發生了一件人死之后尸體不翼而走的事,雖說后面尸體找到了,也沒有什么怪事發生,但當時聽說這件事情的人,都直呼沒看懂。
當時博陵崔氏的崔咸,因為習慣清靜,又喜歡縱情山水,便獨自從博陵搬到了相州,專程打理崔家的園林。雖說是世家子,但對自家的園林打造,崔咸從來不假手外人。
先說一下園林。現代的人們考證,國人的園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不過,那個時候,貴族們對自己封地里的具有園林文化的地方叫著囿,意思是圍起來的地方,還是以自然風貌為主。
到了秦漢,就開始出現了苑這一形式的建筑,也開始有了人工的痕跡。據統計,漢代的時候,皇家建宮設苑的地方就不下三百余處。項羽一把大火燒毀的阿房宮,也應該是當時宮苑的代表之作。從用柵欄圍一塊地方然后再在這圍起來的地方里面修樓堂館所,囿到苑的轉變其實也昭示著中國古代園林的萌芽。
不過,園林的真正興起也應該是在東漢末年三國魏晉時期。
原因也很簡單,囿苑代表的都是皇家風范,也可以說是皇家的專利。但是在東漢末期的時候,天子可是經常性被廢被立,拳頭大的是大爺,手握重兵的各路諸侯雖不敢貿然取而代之,但想辦法展示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還是可以的吧。比方說,九錫不好弄,袁術就從因為貿然弄九錫,結果被群起而攻之;后期老曹也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
怎么展現自己比別人厲害呢?于是,大家就把目標盯著在原本專屬皇室的宮苑上,再加上,從西漢時就開始有了的莊園經濟在這個時候發展得日至中天,稍微避諱一下,建個園子玩玩,誰也不好說吧。
有了這種心態,皇室的、諸侯的、高門大戶的,凡是想有點出人頭地的,手下的園林就修得比比皆是了。至于園林怎么修,修成什么樣子,也很簡單。
三國魏晉,因為社會的動蕩和思想的解放,顯學便是玄學,講究的是寄情山水和崇尚隱逸,自然,園林的主題都是這個。就如現代發展旅游,這里搞明清古街,那里自然也是明清古街,這是潮流,雖說后來都搞成了義烏小商品披發市場,但架不住過過往往的人流多啊,大家都可以賺個盆缽滿溢。
到了隋唐,科舉制度的興起,庶族中的知識分子開始有了晉升的機會,但與世家大族相比,社會地位仍舊有著明顯的差異。宦海浮沉,升貶無常,再想著“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經營園林,也成了庶族晉位者的愛好——以泉石竹樹養心,借詩酒琴書怡性。
而且,受著魏晉風流的影響,園林更是文人士子的社會交往的場所,園林打造的景致,既隱含著主人的品味,也代表著他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圈子。所以,作為崔家子的崔咸,獨自在相州打理自己的園林就很好理解了。
話說崔咸在相州,讀書寫字交朋結友之外,便是一頭扎進自家的園林里,左看看右瞧瞧,這里添叢竹,那里擺塊瓦。稍微有點感覺之后,便邀上一幫有著共同愛好的朋友到園子里坐坐,飲酒、服食、狂狷。
某日下午,崔咸獨自呆在園林的書房,回想著大家討論的“山頂有樓,遠近皆見,跨水為閣,流水成景”,不覺天色慢慢的暗下來了。
崔咸正準備離開回到宅院,不想這個時候竟下起雨來,而且雷聲滾滾。看著窗外的瓢潑大雨,崔咸也是無奈,繼續靜坐在書房里。
這場雷雨下了很久,差不多從黃昏時就開始了,一直快到二更時分才停下來。等崔咸提著燈籠走出書房門,突然聽見園子的圍墻邊傳來撲通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