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申也錄》是這么說的:“京師宣武門外斜街民家白雞,羽毛鮮好,啄距純赤,漸大,重至四十余斤。慈禧孝廉應延吉見之,愀然曰:‘此騖也,所見之處國亡。’”
換成現代的白話,意思也很簡單。在朱由檢從哥哥朱由校手上接過帝位以后,北京城宣武門外斜街的一戶老百姓家里,有一只白公雞發生了變異。
古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國之將亡,必出妖孽。”那么,這只變異的白公雞是個什么情況呢。不光是《二申也錄》,還是紀大學士的《閱微草堂筆記》,都提到過這只變異的白公雞。
據說,在這戶農戶家里,一直養有很多雞,估計是個養雞專業戶,這只雞就是他們自己家孵化出來的。
在小雞形態的時候,這個白公雞并不打眼。但養著養著,農戶家發現了不同的地方,雖說家里白公雞也還有幾只,但都比不上它,因為它的體型體貌在雞群當中,隨著主人的喂食開始變得魔幻起來。
首先是個頭比一般的公雞要大,站在雞群當中一眼就能看到,其次是顏色有著鮮明的對比。雞冠、嘴巴、雞爪紅得像是滴血一般,全身的羽毛卻又是潔白透亮,整整就是一個鶴立雞群的架勢。
養它的主人也沒見過與它類似的公雞,于是,對這只雞也就格外照顧,還開起了小灶,心想著它也許能夠為自己家里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畢竟,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地方官給圣人送了一頭白鹿,就得到了升官加爵。
在雞圈里,主人喂食的時候,其他的雞都是聽著主人的呼喚聲撲騰著翅膀趕食,但這只變異的白公雞卻不慌不忙地踱著四方步。等到這只雞開叫以后,農戶把它拿到秤上秤了一下,呵呵,居然有四十多斤。
因為是養雞的專業戶吧,和當時京城里的雞販子及屠宰市場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某次,京城里的雞販子到斜街來調雞,一眼就看到了這只雞。于是,就想花銀子將這只雞單獨買下來。
但養它的主人也有心計,瞧著雞販子都愿意拿出真金白銀單獨買這只雞,心里更加有了計較,說啥也不賣,反而將這只變異的公雞當寵物養了起來,要看這只雞的話,都得乖乖滴掏出點銀兩才行。
很快,這只變異的白公雞的名聲就傳了出去,很多人還專程遠道過來,只為一睹為快。
后來,有一位道士受應延吉的邀請來到京城,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后,也和應延吉一起到斜街的這戶人家去看這只雞。
但等道士看到這只變異的雞以后,道士卻臉色大變,拖著應延吉就往回走。等到了沒人的地方,道士放聲大哭。
搞得應延吉一下子摸不著頭腦,便問道士是怎么回事。道士說,"此鷔也,非雞也!所見之處國亡!"
在這只鷔現身京師郊外以后。崇禎四年八月,遼東將領孫元化令孔有德率兵救援被困在大凌河城內的祖大壽。
這一場救援,結果卻是因為又一只雞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
據說,孔有德帶著部隊抵達吳橋以后,因為遇到大雨春雪,部隊攜帶的給養不足,困在了吳橋。當時的山東人又比較排外,加上孔有德的登州遼東兵素來又與山東兵不和。在吳橋的山東人發揮了地頭蛇優勢,不給孔有德的部隊賣吃的。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孔有德的部隊困在了吳橋,咋辦呢?人是活的啊,為了活命,人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
于是,在困在吳橋的某一天,有一個士兵實在是忍不住餓,偷偷從營地里溜了出去,到處找吃的,在郊外的一戶人家里偷到了一只雞。估計那個士兵是餓壞了還是餓暈了怎么的,雞搞到手以后,這個兵士沒有溜多遠,就把這只雞弄成叫花雞給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