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于大家更清楚的聽清楚陶先生講的這個故事,在這里暫且把這個想加入捉猴養猴訓猴的東興人稱為某甲。
話說某甲因為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便想方設法和自己相識的親眷打聽,想讓他們帶一帶自己。
可是,這些親眷都是人精。哪怕是某甲請客吃飯,上上好酒好菜,但只要某甲一露出點到套技術的意思,馬上就把自己的蓋子捂得緊緊的,生怕被某甲偷了本事去。
而且過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事又不是沒有過。所以,為了學到捉猴子的本事,某甲沒少受人白眼受人氣。
后來,還是某甲在外面蕩的時候,碰見一個從山中回來的老人,因為看見老人受傷了,某甲主動上前幫忙,殷勤如子弟一般前后照顧。等老人離開時,某甲才從老人嘴里套出了一點怎么抓猴子的話。
當時,老人說,要抓猴其實也容易,把猴子喜歡的東西放在桶子里,猴子看見后會抓住不放,只要它不放手,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捉住它了。
老人的話說的很少,但某甲卻如獲至寶,也才明白自己那些親眷為啥進山的時候總會背上個桶子。
于是,某甲就找人弄了個木桶,大搖大擺的進山了。路上碰到的同行看著他背著個沒有桶蓋的桶子,假裝問他干什么。在得知某甲是準備進山抓猴,等某甲轉身后都是竊笑。沒有桶蓋的桶子怎么抓猴呢,不過,大家都沒有點破。
因為自己有心學捉猴養猴訓猴,雖然親眷們不肯教某甲,但某甲也是心細,在會捉猴的親眷們進山之后,他也曾偷偷跟了幾回。雖說每次都被親眷們發現了然后被趕出去了,但某甲還是曉得了一些皮毛,再說這次在老人那里聽到的,讓某甲對自己的進山很有信心。
到了猴群常常出沒的山林,某甲把背上的木桶往地上一擱,伸手從懷里揣了一把堅果放進木桶里,自己躲在一邊悄悄觀察。
還真如老人說的那樣,不多時,一只母猴背著一只小猴子就來到了木桶邊,伸手到桶里去抓某甲放的堅果。
等某甲跳出來以后,那母猴卻沒有呆呆的站在木桶邊候著某甲,而是抓著堅果背著小猴子一躥就奔了。
這讓某甲懊惱不已,于是,某甲又往桶里放了一些堅果,然后又偷偷藏了起來,一直快等到中午,那只背著小猴子的母猴又出現了。但結果又和上次一樣,等某甲現身之后,母猴背著小猴子又跳走了。
而且,這只母猴還像是認出了某甲一般,跳開的時候還給某甲給了個鄙視的眼神。
俗話說,事不過三,在這個地方連續兩次這樣,某甲便尋思著是不是換個地方試試,再說了,自己又不是老手,當天進山當天便有收獲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
雖說換了個地方,但這次卻沒有猴子來光顧某甲的木桶了。眼見天色快黑了,某甲背著裝備怏怏地出了山。回了路上,某甲又碰到了進山時的幾個人,看著他們只抓著一只猴子,某甲的心里快意了許多,盡管他們譏笑他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