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人養寵物的事情,時間溯源的話可能要到先秦以前,而且花樣也遠比后世亮麗的多。
比方說《左傳》里提到的鶴,那可是衛懿公的心頭摯愛。在衛懿公的王宮,到處都是衛懿公讓人用名貴物品給鶴筑的巢,用來給鶴洗澡的池塘,里面的水也是一天兩換。至于喂給鶴的食物,也都是衛懿公聘請的名廚精心烹制的。
而且,對養在王宮里的鶴,衛懿公還別出心裁的按照他們的體資形態給予了品級官銜,比照宮廷的士大夫享應享應的俸祿。此外,衛懿公駕車出宮的時候,這些鶴也會依據品階,和士大夫一樣坐乘在華麗的軒車里。
要養這么多有編制的鶴官,必然需要大量的支出,王宮里又變不出錢來,衛懿公就只能向治下的平民伸手。后來,狄人伐衛,生死關頭,衛懿公號令百姓保家衛國,結果,“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衛懿公帶著心生怨氣的部隊迎敵,最后在戰死沙場,衛國滅亡。因養寵物而身死國滅,衛懿公也是無敵了。
而《山海經》,則提及了一種名字叫做“朏朏”的神獸,這款神獸生活在霍山的構樹林里,樣子長得像狐貍,尾巴是白色的,脖子后面還長著一叢鬃毛,極其討人喜歡,養著它的話,可以幫人消除憂愁。
估計當時撰寫《山海經》的人曾養過“朏朏”,不然,他對這款神獸的樣子和功能不可能這般清楚。
到了魏晉,養鸚鵡、鵝、雞、狗、貓等寵物的人就更多了,王猛身上的跳蚤也一度成為追捧的對象。至于門閥士族大戶人家,養駿馬、老虎、猴子等寵物的更是不計其數。丁零王翟昭就曾在自己的王宮里養過一只猴子,結果這只猴子還給丁零王送了頂帽子。
孫家的這只猴子,被主人養的時間長了之后,對自己前輩在丁零王王宮里的那番神操作也是艷慕的很,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主人身上,結果行跡敗露,弄了個死無全尸。
洪老爺子說,當時在嘉興秀州一帶的魏塘鎮,有一戶姓孫的人家,家主名字叫孫拱。妻子姓顧,也是當地大戶人家的女子。
白衣渡江以后,國朝的經濟中心向南轉移,洪老爺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商業經濟非常活躍的時候。孫家也借著這股東風,積攢了不菲的家業。傳到孫拱手中以后,孫家在秀州可是屈指可數的富戶。
在國人的骨子里,對著田土可是有著莫名的情結;手上有了點余錢剩米之后,眼睛就會緊盯著自家周圍的土地,然后想方設法把自己田地弄到自己的名下,建成莊園,甚至修建塢堡守衛自己的田園。
孫拱,自然也逃不出這種魔咒。借助妻子娘家的背景,孫拱在魏塘鎮的某個村子里圈得了老大的一塊地,修筑起了孫家的莊園,然后舉家搬了過去,住在村子里。
都說有錢萬事易,沒錢萬事難。孫家在村子里的房子,占地也極廣,院子里亭臺樓榭、小橋流水,應有盡有。至于后世念念不忘的一步一景的園林,自然也不會缺席。
有了靜景,也就會有動景作為映襯。一來可以減免幾分土豪的俗氣,二來可以向士進行靠攏,所以,在孫家的院子里,荷池里游動的錦鯉、亭子里會說話的鸚鵡,等等都是相得益彰。
而且,不知道孫拱從哪里聽說,有品味的人家,還會把猴子作為仆役養著,從事些端茶送水的活計。于是,在和顧氏商量之后,孫拱托人尋來一只猴子養在家里,看能不能把它馴成仆役。
這一養就是好幾年,但或許是馴養的法子不得法還是怎么的,松開鏈條之后,這猴子是野的狠,孫拱的愿望卻沒有實現。只好繼續用鎖鏈鎖著,還讓人專門伺候著這只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