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里講了一個和孝道有關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都很齊備,而且亮點也很突出,頗具有現代新聞寫作的因素。
故事發生大唐京都長安的西市之中。在李二大帝被尊為天可汗的大唐,西市是長安最繁華的國際商業區。經營的商品品種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不管是哪種口味,都能在西市找到自己想要的。
比方說絲綢、服裝、珠寶首飾、藥材、皮貨、漆器、竹器、陶瓷、書畫、薪炭等等,除此之外,西市里更是集中了長安城內最好的“百戲”,如果不是宵禁的話,估計和后世一樣,夜生活都是從晚間十點之后開始。
而且,還有各種的說法來描繪西市的人生狀態。
在謫仙人的嘴里,是“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在俗人的口中,則是“東鄰有富翁,藏貨遍五都。東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營暮計算,晝夜不安居。西舍有貧者,匹婦配匹夫。”
所以,后世的人,一直對大唐盛世有著無盡的向往。
據說,在西市的北大街,有一家店鋪,店鋪的主人姓王,叫王會師。王家的店鋪開的很大,具體經營的是什么商品,說這事的人沒有說。
但從這個故事背后的事來看,當時,王會師在西市里應該是有點頭面的人物。因為國人記事的筆墨向來如此。
譬如說在國人的筆下,兩國交戰,打贏了是吊民伐罪幾個字輕輕帶過,打輸了會詳細復盤,分析前因后果。但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想要會寫字的國人費點筆墨,估計更是難上加難。
言歸正傳,正在王會師的事業做的如日中天的時候,家里人專程來到店里,老婦人過世了。
要知道,國人向來是很重視孝道的。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對長輩的故去可是有一整套的禮節,而這些禮節,有的還是律法的形式進行了規范。
譬如《唐律疏議》就曾明確“父母之喪,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內是正喪,若釋服求仕,即當不孝,合徒三年”。意思是說了父母之喪,得為父母守孝二十七個月,如果提前結束守孝,將會被處于三年的牢獄之災。
不管是什么人,一旦被坐上了不孝的名聲,那他這一輩子基本上就完了,甚至還會連帶整個家族。
像我們所熟知的奪情丁憂,再有能力的朝廷官員,都會因為這個成為被政敵拍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在王會師收到家里人的訊息以后,整個人都蔫了。一邊是自己的商業帝國,一邊是自己的母親。
不過,孰重孰輕,王會師還是分的清楚的。當即,就把手頭上的事情交給了下面的人,自己一路飛奔趕往老家。
等王會師趕到家里,王母的尸骸還停在家里,家里人也等著王會師到家以后再舉辦招魂、殮殯、吊喪、服喪、送葬、居喪、墓祭等幾個主要儀節六十六道程序。
而且,在王母下葬以后,王會師老老實實的在母親的墓旁結廬而居,實打實地服“斬衰”;一來確實是盡孝,二來也是避免落人口實。就像《唐書·孝友傳》里記載的那些故事一樣。
當時有個叫梁文貞的人,少小時便離家入伍戍邊,等到回鄉的時候父母都已經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