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若把這話得原文找來,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子斷章取義。
《孟子·離婁下》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這五不孝,對比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似乎更有意義。
而且,在前人記述的故事或者是傳聞中,以“無后為大”作為理由的故事少之又少,近勝于無。反而,因為《孟子》里闡述的五種行為有關的故事比比皆是。
不過,在國人的口里,既然有因為孝念而免去罪過的例子,自然也有忤逆父母而遭受懲罰的故事,正所謂前之因后之果。
宋代的時候,在洪州城崇真坊北邊大水井一帶,有一戶姓杜的人家。家里一共三人,杜母,杜三和他的弟弟。
杜三的弟弟,雖說年紀小,可也在崇真坊某戶賣燒餅的人家當學徒打工。學徒工是沒有工錢的,好在主人家一天提供兩餐吃的,盡管有時也餓得嗷嗷叫,但終歸不至于成為餓殍。
這種情況下,杜母的奉養,就全落在了杜三身上。可杜三也沒有什么手藝,能夠操持的營生就是靠著杜父生前留下的板車賣水,一天勉強能掙上幾文錢,糊弄下肚子。
到了夏天,杜三還會弄來些砒霜硫黃,靠著杜母制一點土蚊香,拿出去售賣。運氣好的時候,也能賺上幾文錢,運氣不好的時候,折本也是常事。
據說,賣水這個行當,早在隋唐時就有盛行了,尤其是像長安這類人口爆滿的城市。
就像現代的城鎮化一樣,當人口越來越多向城鎮聚集以后,最明顯的就是城鎮原有的基礎設施跟不上人口的擁擠,在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下,許多新的行業就產生了,比方說什么專職處理夜香的、專門賣菜的等等。
杜三他們賣水的方式,和現代社會里小區那種送瓶裝純凈水礦泉水的差不多。
略有不同的,現代社會送純凈水礦泉水上門,業主的選擇性極強,今天可以喝這個牌子的,明天可以叫那個牌子的。
但在古代,杜三他們,卻有著指定的區域。譬如《東京夢華錄》曾明確記載:“其供人家打水者,各有地分坊巷”。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的水是從城外拖進來的,還是從自家水井里打的,但是你只能把水賣給上頭給你劃定范圍內的人家,不能跨區域售賣。
而且,賣水這件事不需要任何手藝,終究是個力氣活。收入自然也就很微薄,估計一天下來,得到的錢糧也就僅僅只能填飽肚子而已。
像后世因為天氣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五塊錢一桶的方便面賣上四十塊;或者說什么方便面五元,泡方便面的開水另行收費三十元的操作,估計這種事是杜三之流挖破腦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然的話,范大先生在考察河東諸州百姓的生活之后,在書面呈送給仁宗皇帝的《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戶差科札子》,就不會專門指出城內賣水為生的屬“不能自存者”。
而且,王安石在汴京推行免役法時,原本是所有行當的商人,不管規模大小,都要給朝廷上繳行錢,但在實施過程中,對賣水的行當,朝廷還是頒布詔令明確予以蠲免。
所以,對于杜家來說,光靠著杜三賣水,和偶爾賣出的些自制蚊香,家里想有點多余的余錢剩米,近乎天方夜譚。
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家里的壓力全部堆積在自己一個人身上。再說,可能平日里看到的又全部是些陰暗面,國師林靈素又讓佛家的信徒改了行,在杜三的眼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生活沒了盼頭,杜三就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架勢。掙得的錢,給自己的老母親準備一天兩頓的吃食之后,手上剩個一文錢,也會跑到賣酒人家那里打點酒喝。
你說喝酒就喝酒吧,但這個杜三酒品又不好。喝了點酒之后,特別喜歡撒酒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