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林大師差點憑一己之力讓佛家滅門;但宗教教派的斗爭實則也是政治利益的相爭。所謂政因人興同樣也政因人熄,在林大師走出汴京城以后,佛家又慢慢恢復到了往日的氣象。而且,還因為諸多的因果輪回故事,讓普通的信眾越來越相信今日的果便是因為昨日的果。
話說在趙九哥泥馬渡江之后前段時間,臨安城作為趙宋的行在其實并不安寧。北邊,金國時不時縱肆兵馬往南邊溜達溜達,弄得長江以南動不動就風聲鶴唳。
條件好點的,還可以攜帶家小,藏著家里的財物,繼續往南邊跑。就連趙九哥,也領著一眾大內高手,早早地就上了船,順水在海上漂泊的些許日子。
條件差點的,走不了的,跑不動的,就只有在家里暗自祈禱滿天神佛能突然顯靈,救下自己的命。
在這種情況下,把都城從汴京搬到臨安的趙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只要日子稍微能安定下來,燒香拜佛的,信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接下來的故事,自然也就與這有關了。
當在臨安城里,有一個姓張的人,和街坊鄰居們比起來,除卻能識點文斷點字之外,家境也好不到哪去。
或許是看透了世間的繁華吧,越是在底層社會掙扎,越是理解倉廩實而知禮節。兩兩矛盾之下,見寺就進,見佛就拜,在張生的生活里,就已經成為他的日常。
天下名山僧占多。某次,張生到臨安城外踏青的時候,無意中走到了一處廢棄的佛寺。看著眼前破敗不堪的寺墻,以及雜草叢生遍地狼藉的寺院,越往寺里走,心里也越發的苦悶。
走到寺院的盡頭,張生瞅見了一尊手足都已經掉落的佛像,心情愈發沉重起來。好在這尊佛像與他前面看到的比較起來,除卻手足之外,整體的造型還算完整。
于是,張生就對著佛像行了一禮,脫下身上的衣服蓋在佛像的身上。然后,將這尊佛像請回了自己家里。
把佛像請回家以后,張生尋了間干凈的居室,把佛像供了進去。但那佛像終究缺了手足,供在那里怎么看都不是那么回事。
有了這層考究之后,張生又想方設法請了匠人,補足了佛像殘缺的部分,又特地請臨安城的高僧,來自己家里把了關。
打這以后,張生只要在家里,每日都會早晚到佛堂上上香誦誦經,生活倒也規律。
興許是天隨人愿還是佛祖有靈吧,這尊佛像被張生從那個廢棄的寺院請回來以后,在家里供奉的年把時間以后,還真的顯靈了。
但凡張家即將有什么吉兇禍福的事情發生之前,在張生在佛堂上香誦經的時候,總會得到佛像的預警。
如此這般,一直過了二三十年。因為有著佛像顯靈,張生對未來的事就如同能先知先覺一般,張家的日子倒也過得比較順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建炎年間,金兵又叩馬長江。臨安城里的富商員外,只要跑得動的,都跟著上流人士逃難去了,張家也不例外。
只是張生這時有一把年紀了,腿腳也不是很方便。因為擔心自己會成為家里人逃難途中的累贅,反而連累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