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里,有這么一個鏡頭,方丈問皈依佛門的覺遠:“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覺遠回答道:“能持。”
同樣,在魯智深山上的那一段,即將剃發受戒的時候,“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又出現了。
下面的這個故事,也和“盡形壽,不殺生”有關。
在佛家的戒律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每個決心皈依佛門的人即將接受剃度時,寺內高僧的靈魂之問。
尤其是不殺生更被稱為五戒之首。所指的范圍也很廣泛,不僅指不能直接殺害生命,還包括要避免產生任何形式的痛苦和傷害。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等行為,在佛家的世界里,被視為殺生之罪。
不過,在中華大地在山河破碎家國受辱之際,隱居山林的僧人道士決然放棄清修走下山來,一手拿槍度活人,一手執香擒惡鬼,是為護華夏國運,自然不能以這五戒來說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長江以南的洪源鎮,鎮上有一戶姓董的人家,家里的染坊生意在鎮里首屈一指。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洪源鎮染坊行業的龍頭企業。
老董坊主膝下只有一個兒子。按照國人素來的看法,子承父業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何況,老董又把自己的事業做得那么大。
自然,在老董的心里,如何把家業交到自己兒子的手上,并讓他把家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就是老董每天都會琢磨的事情。
可小董卻偏偏是個異端。也不是說他不聰明,相反,自家染坊里的事,小董清楚得很,各種操作都會,樣樣活計,對小董來說,都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甚至,染坊里好幾道工序的突破,包括銷售模式的升級,都是小董順手施為。
但在老董的眼里,這家伙就是對自家的染坊生意不上心。為啥呢?因為小董不大樂意呆在染坊里,一天到晚,就和鎮里的少年人一起到鎮子外邊瞎逛。在老董看來,小董每天盡瞎琢磨些追雞趕狗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小董打小掏鳥窩掏習慣了還是怎么的,大多數情況下,掏鳥窩都是孩童們的一時玩鬧而已,搞得幾回后就會停手。也基本上沒聽說過有大人動不動就爬樹掏鳥窩的。
可在洪源鎮,小董偏偏就是這么一號人物。
而且,小董除了喜歡掏鳥窩之外,還喜歡用各種各樣的法子去抓鳥。并且,小董抓到鳥以后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每次抓鳥之前,小董都會從家里拿一根竹竿和幾根竹子破開細后制成的篾條。一旦抓到鳥以后,小董先是用竹竿敲破鳥的腦袋,然后再用細篾條把鳥串成一串,掛在竹竿上晃晃蕩蕩。
等收工回家后,小董會在第一時間里找來些稻草茅草之類的引火材料燒火,然后把鳥放到火上烤,等火把鳥毛燒干凈,鳥肉燜熟以后,再把鳥拿出來,要么自己吃掉,要么就拿到鎮里賣掉。
老董覺得小董不務正業。是因為老董認為小董不肯一心一意地鉆染坊的門道,把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抓鳥上。但如果是用錢物去衡量吧,對小董抓鳥賣鳥肉這件事又說不上話。
雖然洪源鎮不大,但鎮里的染坊生意在江南卻不小。每日里來來往往鎮里的行商很多,小董用火燜熟的鳥,在鎮上頗受歡迎。甚至還有些饕餮之徒找他預訂,小董這個沒有本錢的買賣,到手的銀兩銅錢也是一把一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