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末年,呆在汴梁的平原人劉永錫,以虞曹員外郎的身份外放為千乘縣知縣。可別小看這位“知縣”,他手中的權力可比一般的縣令大多了。
后世人考證過,“知縣”這個稱呼,最早是在李唐時出現,當時全稱為“權知縣令”。
什么意思呢?打個比方來說吧,假如某個縣里一把手位置空了出來,但一時間又找不到合適人選;于是,就從朝中大臣顯貴中找一個人出來,委任他去主持該縣事務,即所謂的“知某縣事”。
至于為什么要在前面加一個“權”字,意思更簡單了。就是說讓你暫時擔擔這個職責,臨時性干這個活,你的編制身份沒有變,還是京官,屬朝廷的直管干部序列。
等到趙老大黃袍加身穩坐汴梁以后,為了進一步將權力抓到手中,趙老大把李唐的“權知縣令”進行了充分挖掘。對于那些位于自己統治區域內、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賦稅征收情況穩定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縣城,一律選派京城官員前往該地出任“知縣事”之職。
而且,選派的時候,還分了兩種情況。對符合條件的人選,在經過統一考察之后,有吏部決議之后就下文任命的,有政事堂決議之后任命的。當然,官家要指定個把人出缺,也是沒有問題的。
劉永錫去的千乘縣是大縣,他的任命文書,想來應當是政事堂決議之后通過的。
在趙老大把“權知縣令”這個東西用活以后,大家發現這個東西的妙處。哪個地方不好管有點尾大不掉,我就弄個“權知縣令”下去,人事關系都在中央,想輪換調動都在我手上。管的事比往日的縣令大多了,權力也大多了,而且還是對中央負責。
這樣一來,這些地方不僅能得到更為有效的治理,同時也使得中央政權得以更好地延伸至基層,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后世所實行的流官制度,其源頭想來也可以追溯至趙老大這里。
當然,劉永錫是京官下來的,來之前,吏部就開展了任前談話;而且,自己這一屆任期到了,回到京城還要參加述職考核,才能確認自己是升是降。所以,到了千乘縣以后,劉知縣兢兢業業地履行職責,腳踏實地地擔當責任。
在肩負著管理民政事務、鼓勵農業生產、促進蠶桑業發展以及公正裁決訴訟案件等諸多事務的同時,對于朝廷一再強調的“增加培養縣級學府的學生人數,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這一要求,劉永錫牢牢的記在了心里。
自己在京城呆這么久,看的東西可不是那些土包子能看到的。要是能教育出幾個好的弟子,自己這個知縣不光是臉上光彩,更重要的是,這也將成為自己未來仕途發展的強大助力。
因此,自從縣試結束后,只要稍有閑暇時光,劉永錫便常常前往縣學巡視一番;又或是邀請那些尊稱他為座師的學生們來到自己的居所,共同探討文章的優劣之處,暢談各自的人生抱負與理想追求。
每當交談氣氛熱烈之時,這位劉知縣甚至還會主動設宴款待,與學生們一邊品嘗美食佳肴,一邊繼續暢所欲言。
這些事情之外,因為家眷未來,劉知縣最為鐘愛的消遣方式,莫過于逗弄自己安置于后院精心飼養的狗,以此來消磨多余的空閑光陰。而且,這狗,還是他從汴梁帶過來,親手從小養到大的。
某次,劉知縣正與他的學生熱烈探討之際,猝不及防間卻被一樁緊急的公事纏住了,無奈之下只得囑咐學生暫且于后院稍作等待。
待得諸事處理完畢之時,早已超過了正常散衙之刻。當劉知縣重返后院時,驚見那名學生依舊埋頭苦讀著自己先前賜予他的批注。劉知縣突然間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于是趕忙吩咐仆從去取些饅頭過來,并誠邀這位學生一同享用。
二人坐在后院的亭子里,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大快朵頤。這時,后院的那條狗不知從何處冒了出來,先是圍繞著他們歡快地打了個轉兒,隨后乖巧地趴伏在了劉知縣的腳下,一雙圓溜溜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劉知縣手中的美食,露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劉知縣見狀,下意識地伸手從盤中拈起一個饅頭,輕輕掰開,準備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