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著潘果義憤填膺的樣子,在場的人也是大奇,好端端的一個人,怎么會舌頭說沒就沒了呢?
不過,事情雖然是老鄭起的頭,但老鄭還是很細心。在潘果轉過一圈之后,他把潘果召到了自己面前,湊近了細細查看了一遍:潘果的舌頭也不是全沒了,舌根那里還有豆丁那么大一點點。
等鄭余慶把自己觀察的東西拋出來以后,大伙兒是更加議論紛紛,都在想潘果這舌頭到底是怎么沒的。
對眾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追問,潘果也是一臉的無奈。說實在話,潘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舌頭是怎么回事。
不過,就在大家嘰嘰喳喳、議論紛紛的時候,潘果的臉色突然變了,他想起了一件事,去年和同伴們出城打獵的時候,因為害怕羊的主人尋來,他動手割掉了那頭羊的舌頭。
想到這,潘果趕緊問縣令要來紙筆,把自己的猜想寫了下來,遞給了縣令。
看著潘果遞上來的紙狀,縣令的眼睛也一下子直了。隨即就把潘果寫下的東西傳給大家一起看。
大伙兒看過之后,都是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潘果的舌頭和那頭羊的舌頭有什么關系呢?但是,如果沒有關系的話,潘果的舌頭又怎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呢?
又是鬧熱了一番之后,還是縣令說話了。“潘果啊,雖說我們讀書人不太認可釋家的說法,但是,你這事,倒還真有點像釋家說的因果。”
說到這里以后,縣令又轉頭看了看在場的人。“這小子呢,素來很機靈,遭受這個劫數,也是難為他了。還請同僚們做個見證,說不定結了因果,也是好事。”
聽到縣令這么說,大家也是點了點頭。
于是,縣令就接著說,“潘果,我看你這事,還得去寺里走走,請寺里的大師說說。”
縣里話里的意思,潘果也是聽明白了。等到從縣衙里出來,潘果立馬去了離家最近的佛寺,把自己的事情給寺里的住持一說,還供上了許多布施,為那頭被自己割下舌頭的羊祈福。
至于住持叮囑的五戒,潘果也是牢牢地記在心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在聽從住持的一番教誨之后,潘果還從寺里請了一尊佛像供在家里,每天早晚誦經念佛。平日里的機靈勁,也全用在了修橋補路,與人為善上面。
就這樣,過了一年之后。潘果驚奇地發現,自己那僅剩豆丁大點的舌頭像是發了芽一般,又慢慢的長了出來。而且,沒過多久,就恢復成了原來的樣子,自己也能開口說話了。
這奇跡般的變化,讓潘果欣喜若狂,急匆匆地跑到了縣令家,又哭又笑地向縣令稟告了自己的舌頭失而復得的事。
看著潘果瘋瘋癲癲的樣子,縣令也是感嘆,自己不過是提點一下,不曾想還真應了。此時,聽聞此消息的鄭余慶匆匆趕了過來。一進門,便瞧見了已經能夠重新開口說話的潘果,心中滿是驚訝與好奇。
對于潘果這個人,縣令向來懷有一顆愛才惜才的心。見到潘果恢復了正常,于是,縣令就和鄭余慶商議了一下,讓潘果當起了住地的里正。
曾經那些嘲笑潘果變成啞巴的街坊鄰居們,此刻也紛紛收斂了昔日的戲謔之心。畢竟,一個人的舌頭居然能夠失而復得,這若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因果報應,又該作何解釋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潘果這段傳奇經歷的故事被人們口耳相傳,越傳越廣,越傳越遠。
轉眼間已到了貞觀十八年。一日,有人偶然間向當時身為監察御史的鄭余慶問起此事是否屬實。
只見老鄭輕撫著胡須,臉上洋溢著和藹可親的笑容,緩緩回答道:“說實話,我也不曉得這件事情究竟是真是假,但我確確實實親眼看到過這件事。”
鄭余慶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這世間之事,本就無奇不有,既然如此,又何必去深究其中的真假呢?”
或許,老鄭的這段話,才是真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