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時候,在江東,有一個讀書人,家里條件很不錯,屬那種典型的官宦人家。
借著父輩的人脈,讀書人的交友自然也就很也很廣泛,一幫差不多年紀的人時不時的聚一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或許是君子六藝的影響吧,每次聚會的時候不是坐車就是乘船,讓讀書人心里有些厭倦。于是,他就讓想著家里弄給他匹馬回來。
在和家里提起這個事情以后,讀書人還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尋到馬以后,他要先瞧瞧,看符不符合他的胃口。
從他開口和家里說起這個事情,到后來把馬弄回家,最起碼折騰了三五回。最后牽回家的那匹馬,也是他自己定下來的。
而且,把馬往回牽的時候,讀書人對賣馬人叮囑的“要想馬兒聽話必須得熟悉馬”,是牢記在了心里。
按照賣馬人的說辭,給馬喂草、洗涮、梳毛這些活計,讀書人只要自己有空,從來不讓仆役動手。
所謂萬物有靈。動物們雖無法開口言語,但它們心中卻跟明鏡兒似的,誰對它好,誰對它壞。
在和這馬相處一段時日以后,讀書人把馬鞍往馬背上放時,那馬也不像其他的馬那樣排斥。
在讀書人騎在自己背上以后,那馬是走得四平八穩,生怕讀書人從自己背上掉了下來。
哪怕是去了城外,讀書拉緊韁繩要馳馬飛奔,那馬它也沒有立刻撒開四蹄狂奔。而是先緩緩加速,由慢至快,循序漸進,給予讀書人足夠的時間來適應。
直到確認讀書人已經完全掌握了平衡和駕馭技巧后,它才會放心地盡情釋放出自己強大的力量。
時間長了之后,每次讀書人牽著馬出門的時候,翻身上馬之后,韁繩都不用拿。想去哪里,坐在馬背上吆喝幾聲就成了。
有這么一匹通人性的馬作伴,在讀書人的朋友圈里,自然是一件很掙面子的事情。
平日里只要出門,讀書人總會把馬帶上,哪怕是用不著馬,讀書人照舊樂此不疲。因為朋友們對他的馬,可是羨慕的緊。
上頭有長輩護著,家中經濟條件又相當優渥,其交友廣闊。
這般環境下,讀書人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得緊,渾身上下洋溢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心中更是對盧太學那般詩酒傲王侯的灑脫境界充滿了無限向往之情。
在和朋友們聚會的時候,讀書人總是喜歡小酌二兩。待到幾杯下肚,略有幾分醉意微醺之際,就會從在人群中站起了仰天長嘯幾聲,抒發一下自己對世事人情的種種見解和感悟。
對于讀書人的這番做派,眾人可謂是眾說紛紜。有的人對他這份直率純真的性情稱贊不已,覺得此等真性情之人世間罕有;但也有人認為他未免有些恃才傲物,太過張狂不羈。
所幸這讀書人性情耿直坦率,心中并無多少彎彎繞繞的心機算計,故而大家對他的看法雖不盡相同,卻也不至于生出太多嫌隙。
無論是夸贊他做派好的,還是批評他行為不妥的朋友,都能與之相處融洽,相談甚歡。
不過,常言說,酒品如人品。因為總喜歡拉著朋友們喝酒,而且一旦喝高之后,就有些收不住手腳。這一點讓朋友們心里或多或少還是有些埋怨和不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