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城里的那些同行,一個個也是驚嘆不已。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真還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再盤算下指頭,這天也是黃道吉日。所謂擇日不如撞日,在眾多人的齊聲呼吁之下,那位技藝精湛的塑像匠人小心翼翼地端出了一支毛筆,準備為這座即將完工的塑像進行最為關鍵的一步——點睛。
然而,就在塑像點完睛的瞬間,筆墨都還沒來的及收拾。汪大郎的馬突然間像是發了狂似的,猛地掙脫了小童仆緊緊握在手中的韁繩,沖出了人群。
小童仆被馬的舉動嚇了一大跳,來不及思索,毫不猶豫地拔腿便追了上去。
好在當時在場的人多,那馬的步子沒有跑開,幾步之后,小童仆瞅準時機,一個縱身躍上了馬背。
等到人群散開,前面沒有了阻礙。汪家小童仆嘴里的“迂……迂”聲卻沒了用,馬馱著他一路朝著婺源城的南面狂奔而去,速度越來越快,猶如離弦之箭一般。
這突發的情況,給大伙兒也是驚嚇的不得了。好事的人也二話不說也紛紛跟隨著追了上去。就這樣,一群人浩浩蕩蕩地沿著馬匹奔跑的方向一路追趕。
終于,大家追到了城南的杉木潭邊。然而,那馬并沒有收住腳,而是馱著背上的汪家小童仆一起跳入了潭中。
這可把追上來的人嚇得不輕。水深為潭。這杉木潭,曾經有漁夫接了四五根船篙,都沒有探到底。于是,趕緊著人給汪大郎送信。
等到汪大郎趕到杉木潭,那馬和小童仆也浮上來了,不過,一人一馬已氣絕多時。
至于那塑像匠人,在聽到汪家小童和馬一起墜入水中之后,連東西都沒來得及收拾,就趁亂逃走了。
更奇異的是,在這一人一馬溺水的當天晚上,卻有人看見汪家小童仆牽著馬在城外的西湖喝水解渴。
不僅如此,城外田間的莊稼,有時也會有被啃食的痕跡。甚至,白天,人們還能在湖邊和田間發現清晰可見的馬蹄腳印。
而五侯廟山門前的泥塑,馬嘴邊有時還黏著湖里的浮萍。如果是從被啃食的莊稼地里尋過來,到泥塑這一段的路上,還會看見散落在地上的莊稼。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那小童仿佛也擁有了某種靈異之力。
于是,慢慢地,就有人開始對五侯廟門前的一人一馬塑像叩拜祈禱。回去之后,晚上還會夢見小童的回應和庇佑。
過的稍微長點之后,供奉給一人一馬塑像的香火,與廟里供奉的香火比較起來,也不遑多讓。
等到了宣和初年,方臘進犯婺源,五侯廟連同山門前的人馬塑像被戰火焚毀。那之后,再也沒人見過曾經泥塑的汪大郎馬和汪家小童仆。
想來,是沒了蹤跡吧。
如果非要說起來的話,應該是那位外地來的塑像匠人犯了行業的大忌,照著活物來塑像。估計,那匠人,后來也沒有落得個好的下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