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錄》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夷死為微,微死無形。”
如果從字面去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人死之后會變成鬼,然后再一步步經過聻、希、夷、微這些環節,最后歸于無形。即所謂的塵歸塵、土歸土。
然而,如果深入去探究的話,這句話似乎又不止于這個意思。在它的背后,似乎又與國人骨子里的一些東西有關。
怎么說呢?從盤古開天地之后,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神也好仙也罷,至始至終,在這些故事里都是人的形象占據了主體。
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皇五帝、女媧伏羲、關公鐘馗等等,莫不如此。
甚至在那些萬物皆可成精的說法里,故事里的主角演變的形態都是朝著能“直立行走”作為自己的目標。比方說青城山下的那兩條蛇,或者是老吳筆下李天王的干女兒地涌夫人。
神、鬼、仙、妖、怪,能混跡人間,方顯手段。這也與西方那些張牙舞爪高高在上的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正如現在一些段子所說的那樣,一旦惹急了國人,讓他喊出一句“列祖列宗在上”之后,許多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話說回來,等級制度出現之后,國人的祭祀活動便有著嚴格的劃分。“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
在“庶人無廟”的后面,還有一句“四時祭于寢”。這兩句連起來以后,殺傷力就有點大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怎么能斷了香火呢?
所以,即便是朱熹,在琢磨這事兒的時候,也不得不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在“寢”和“廬”之間硬生生地趟出了條路——“祠堂”。
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就在于庶人或者庶人以下的階層,是不被允許進行宗廟祭祀的。
而且,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規定,在占據群體數量主體的庶人及庶人以下的階層中,“鬼”的說法就變得更為普遍和廣泛了。
畢竟,那些有宗廟的人家,他們的祖先能夠得到后人的祭祀和膜拜,香火不斷,自然就有可能化仙化圣;而那些沒有宗廟的普通百姓,在他們死后,就只能成為鬼了。
更糟糕的是,要是這些死后成鬼的,如果是斷了香火,淪落成了孤魂野鬼,那么就將與徹底的無形狀態越來越接近。然而,又有誰會心甘情愿地接受這種歸于無形的命運呢?
所以,自然而然地,關于“鬼”或者是“鬼作怪”的故事也就越來越多了起來。而在劉義慶的筆下,就記載了這樣一則十分有趣的故事。
話說有個人死后,成了出入冥府的新鬼。
也不知道這新鬼是沒有后人供奉香火還是怎么的,到了鬼境之后,這個新鬼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凄慘啊。餓的瘦骨嶙峋的不算,還整日飄蕩,沒個落腳的地方。
某天,這新鬼飄著飄著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個熟悉的身影,是自己生前的一個好友。不過,這位老友比他先到冥府二十多年了。
然而,這老友或者說是老鬼卻是又肥又胖,與自己骨瘦如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是,這老鬼和自己一樣啊,差不多也沒什么血食。
看著老鬼悠悠然的樣子,新鬼很是自慚形穢。自己現在這樣子,夠狼狽的了,還是撇過身,假裝沒看見算了吧。
卻不想那老鬼倒眼尖,老早就瞅見了新鬼。現在見他要躲起來,于是就快步追了上來,攔下了新鬼,滿臉好奇地問道:“老弟兄,你也來了啊!怎么弄成了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