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得天下易、治天下難。為了穩固的需要,洪武三年,太祖皇帝在南京頒布了《初設科舉條格詔》,將宋元以來的科舉取士保結制度進行了優化。
到了萬歷年間,為了防范冒籍、匿喪等不合條件的人員應試,太祖皇帝頒布的詔書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補充,在“鄉里舉保”和“有司保結”的基礎上,增加了考生之間相互保結的條款。
而且,理由也是相當的充分——“始以里老鄰右之甘結,謂居相近者知之必真;繼以師生之互結,謂學同庠者信之必審;又繼以司、府、州、縣官吏之印結,謂干系重者勘之必嚴。如此乎則保之密也。”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話,說好讀書是沒有問題的,但科考可是國家大事,不得不慎重。實則還是因為僧多粥少,朝廷能拿出來的位置只那么多。
不說別的,就說童試,過了童試之后就是秀才,雖然離編制還有那么大一截,但這時候別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多多少少也是文曲星臨凡。
萬一在后面的考試中又順風順水,那就更不得了。所以,那些過了童試的秀才,即便是對上縣太爺,縣太爺也會給上幾分薄面。
這當中,那些被定為一等的秀才,也就是廩生,朝廷每個月還會提供錢糧,讓他們安心求學。能中舉更好,再不濟,也能協助地方官處理一些繁瑣的政務。
這也是千軍萬馬都去擠獨木橋的原因。但也因為越是這樣,這個讀書人之間相互保結也越發被上頭看得重。
某年,新的一輪考試又即將開始。杭州書院的明倫堂里,一大群廩生聚在一起。話題只有一個,就是為這次將要參加考試的童生和自己相互作保。
朝廷要求大伙兒相互保結的告諭,早就被這群人吃透了。朝廷名義上是慎重,卻讓大家悟出了抱團的機會。相互保結之后,大家都成了一條繩上的蚱蜢,榮辱與共。
哪怕自己往后走不到高處,但只要相互保結的成了,今后的生活也多了好幾分依仗。所以,不管是誰率先提起這個事的,家境好的也罷、差些的也罷,都不曾有異議。
不過,具體怎么操作,還得把話挑明,放在桌面上議議才為妥當。一旦出具了文書,大伙兒就得對所擔保的人的身份、行為清白以及其他特定條款負責。
如果稍有不慎,被人鉆了空子,那可是“如虛甘罪”,后果不堪設想。
一番商議之后,大伙兒就把相互結保的事情定了下來,約定好哪天大家一起出具。
話說在這群廩生中,有個姓程的秀才,家里條件不是怎么好,離書院的明倫堂也隔得有些遠。
到了約好的這天,程秀才早早地就起了床,給家里交代了一聲之后,便穿的整整齊齊的出了門,往書院趕。
然而,讓家里人有些意外的是,不到半個時辰,程秀才居然掉頭回來了,臉上也有些木訥。家里人和他打招呼,他卻理也不理。
進了屋之后,程秀才就徑直去了自己房間,走到這里翻翻,走到那里瞧瞧,嘴里還不知道是在念叨什么,像是在和人說話一般。
從門縫里看著程秀才怪異的舉止,家里人都是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
過了一會兒之后,程秀才站起身推開門走了出來,臉色依舊板著,嘴巴還張哈張哈的。家里人有心上前問問,又怕惹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