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要求楊振抽調一半兵馬渡海南下加入剿賊戰場,楊振能夠拿出五千兵馬來,他們就已經知足了。
等楊振向他們說明白安應昌所部、柳林所部以及沈器成所部兵馬足有一萬兩千人時,他們當然是喜出望外。
唯一他們感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楊振向他們說的很明白,告訴他們這些兵馬隊伍并不是征東先遣軍的主力,而是自愿投靠而來矢志抗虜的朝人軍伍。
不過為了堵他們的嘴,楊振很快就把金海東路的一支重騎兵隊伍,大約千余人,加入到了這支援剿先遣軍里面。
所以最終整個派到關里參加圍剿流寇作戰的兵馬,總數達到了一萬三千余人。
雖然其中多數不是楊振麾下的主力戰兵,而是仆從軍或者說炮灰隊伍,但是對于追剿流寇的外圍人馬來說,也算是半斤對八兩,不相上下了。
楊振原本打算直接使用忠義歸明軍這個番號的,但是話到嘴邊,他臨時改了主意。
不管忠義歸明軍是什么身份,現在的他們都是自己的麾下,派將出去以后,都是自己這個金海、登萊二鎮總兵官的人馬。
如果把忠義歸明軍的番號打出去,搞得就好像是大明的前屬國李朝派出來支援關內剿賊戰場的隊伍似的,容易讓人誤會。
不過,對于這個登萊援剿先遣軍的實情,楊振也向方一藻、張若麒等人說了實情。
對此,楊振覺得沒必要隱瞞,而且事實上他也隱瞞不住。
楊振不可能派遣金海鎮的主力,特別是征東先遣軍的幾個團營前往關內追剿流寇。
而且他也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說金海鎮要是將主力兵馬抽調走了以后,若是清虜聞訊大舉來攻怎么辦
這么光明正大顯而易見的理由,其實不用楊振明說,身為兵部職方司郎中的張若麒就完全能想到。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當楊振說清了這支援剿先遣軍的情況,并且派出了金海東路的一個主力騎兵營頭之后,方一藻、張若麒以及褚憲章全都點頭認可了楊振的這個安排。
不管怎樣,他們自己那邊,已經完全可以向崇禎皇帝交差了。
在張若麒、褚憲章他們出京前夕,朝野上下還有很多人認為楊振囂張跋扈,擁兵自重,孤懸海外,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是不可能輕易出兵一半的。
可是現在,他們來到金海鎮以后,根本沒有多費什么口舌,就說動楊振出兵一萬三千人。
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圓滿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結果還大大超過京師朝野上下的預期。
既然如此,夫復何求呢
就這樣,楊振定下了渡海南下的隊伍之后,命令一下達,被征集的各部人馬便行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