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當其動能耗盡,或者說抵達強弩之末的時候,其落點雖然是最大射程,但它造成的沖擊力已經不在其有效射程內了。
可是類似的情況若是應用了開花彈,那結果可就不同了。
開花彈的落點有多遠,它的有效射程就有多遠,也就是說對開花彈來說,最大射程,就是其有效射程。
楊振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也就沒再糾結于尖頭圓柱型開花彈應用于紅夷重炮的射程問題了。
因為無論如何,這個射程在眼下都足夠用了。
他眼下需要的,只是一款能夠壓制清虜天佑助威大將軍重炮的重炮。
只要其射程,能夠全面覆蓋天佑助威大將軍重炮的射程,就足夠了。
剩下的,就是解決其威力問題。
與此相應的是,從潘文茂等人的描述中,楊振大概也知道制約這款新型開花彈威力的問題出在哪里了。
其中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彈殼自重與裝藥量之間的比重問題。
要想爆炸威力足,那就得薄皮大餡,裝藥量足夠大,才是王道。
但是薄皮大餡也有薄皮大餡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炸膛。
紅夷重炮的膛壓是很高的,膛壓高,膛內的溫度就高,炮口焰就比較勐烈,這個時候彈殼薄、裝藥量大的開花彈,就很可能在推送出炮口之前提前開花。
但如果彈殼過厚,裝藥量較少,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被送達目的地后爆炸效果有限,也起不到應有的殺傷作用。
說白了,這就是在自身安全和殺傷敵人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而這個平衡點的尋找,則需要更多規格彈藥以及更多頻次的試驗。
也因此,在接見結束之際,楊振除了安排彈藥廠為抬槍隊量身定制彈藥之外,剩下的就是叮囑潘文茂進一步安排人手,繼續試驗更多裝藥規格的用于紅夷重炮的開花彈。
當然,楊振也沒有忘了同時叮囑他,要盡快招募訓練新的人工,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加速彈藥的生產與儲備進程。
對于槍炮彈藥這些東西,楊振只怕儲備不夠,而且永遠也不會嫌多。
崇禎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小范圍動員令,雖然后續沒有再擴大知情的范圍,以致金海鎮轄內的各路將領以及楊振兼領的登來鎮各路將領,都沒收到消息,但是當日與會的各個關鍵人物,在會后第二天就立刻投入到了全力以赴的戰備工作之中。
對楊振來說,金海鎮以及登來鎮各路的全面動員,要在謀定而后動的時候開始。
最好的時間點,當是在京師朝廷的旨意下達之后,自己順勢奉旨而行。
到時候,有了朝廷的正式旨意以后,自己再以北伐清虜、恢復遼東的天下大義相號召,統合好自己麾下兵馬與云集遼西的兵馬,那么事情也就差不多做成了一半。
楊振也曾想過,既然遼西兵馬不可靠,那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兵馬去北伐,只要時機成熟了自己就去做,甚至可以不去管朝廷那邊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在渡海歸來的漫長旅途之上,他想了很多,而他想來想去,最終認為,征東平虜這個事情,還是要拉著朝廷、拉著遼西兵馬一起做。
一來,你不拉上朝廷,不以朝廷的名義奉旨而行,金海、登來二鎮各路人馬的力量,未必就能真的擰成一股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