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想,已經有了眉目、很快就將平定賊亂的山東,沉迅終于重新鎮定了下來。
“我認為,要么今年底,要么明年初,各路流賊必定大舉圍攻開封城,若開封城失陷,從開封北上京師,無險可守,后果自然不用我多說。”
面對并不相信自己判斷的沉迅,楊振也不客氣,將自己所知道的原本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一些事情直接說了出來。
“而若各路流賊圍攻開封城不下,則情況可能更加危險,到時候他們就會轉頭西去,打潼關,占西安,然后據有八百里秦川沃野,其勢將再難以遏制”
“這個,闖賊李自成,一介流賊而已,會有如此眼光,能成如此氣候”
“沉大人,不,沉先生,不管你信不信,請你將來返京交旨之時,務必將我的這些說法帶給陳本兵,若有機會,最好直接帶給圣天子,三邊總督人選至關重要,切切不可等閑視之。”
“不知都督舉薦的三邊總督人選,是何等樣人”
“正是原三邊總督孫傳庭。秦晉兵馬最服孫傳庭,非如此不能穩定秦晉而地,以孫傳庭統領三邊諸軍,駐兵潼關,則東進足以攻略流賊之后,西退足以守住潼關西安”
“這個”
“你只管將本都督的話帶回去即可”
“那,敢問都督,與清虜決戰遼沉之事”
“若朝廷能夠接受本都督三條建言,本都督再無后顧之憂,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楊振這么說,其實也算是豁出去了,不再裝老實人。
因為他這么挑明了跟朝廷提條件之后,肯定很快就會背上一個囂張跋扈的罵名。
但是現在到了這種時刻,他的實力已經壯大到可以承受這樣的罵名,而別人又奈何不了他的地步了。
所以,即使這么做,對他也沒有什么實質影響了。
沉迅顯然也想明白了這點,明知道楊振第三條要求有些越軌,但是想來想去,最后也沒再多說什么,只抱拳說道
“好,有了都督這番話,朝廷平定東虜指日可待,屆時,都督必有封侯之賞”
十二月初四上午,朝廷傳旨的欽差沉迅在旅順南城停留三天之后,終于帶著拖家帶口收拾妥當的倭人后水尾天皇政仁一大家子以及幾個年輕的侍從之臣,跟隨送他們前來的袁進船隊,往登州去了。
陪同朝廷欽差沉迅一起同船離開旅順口的,還有楊振身邊的總鎮府咨議方光琛、營務處統計公所的頭頭李吉以及他們的一些從人。
他們名義上是陪同并護送沉迅返京,同時協助管束倭人后水尾天皇政仁一大家子。
但是實際上,他們是奉命前往京師公干的。
在楊振看來,朝廷上的有些人在對待與清虜發起決戰的問題之上,秉持有一石二鳥甚至是一石三鳥的考量,對他們來說,成與敗,他們皆可以接受。
但是對楊振來說,決戰一旦發起,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這是自己從意外來到這一世開始,就在全力準備的事情,決不允許出現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他對沉迅的各種承諾并不是很放心,他要派人跟著前往打點一下。
一來,年關將近,京師那些該打點的關系,他也需要派人打點到位,比如陳新甲了,比如王德化了,再比如回京的楊朝進以及褚憲章等人。
這次他從倭奴國那邊又帶回來了不少好東西,有一些正好派上用場。
二來,他也需要在京師安插一些眼線,方便自己能夠及時了解京師朝廷或者京師地面上的一些消息。
畢竟崇禎十五年很快就要到了,往后兩年,京師地面上風起云涌,變故不斷,楊振也要提前派人做一些布置。
表面上看來,楊振對朝廷醞釀的對虜決戰,是在不得已之下才答應的。
但實際上,他對朝廷這次派人前來征詢意見,心中還是很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