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是遲早的事情,而且也應當由朝廷發起。
如果是他自己主動提出,那么軍械錢糧舟船車馬的問題,就得由他自己解決了。
甚至為了拉上遼西兵馬從西線牽制清虜兵力,自己有可能還要向遼西兵馬作出許多讓步或者利益交換。
如今由朝廷主動提出來,那么這些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至少不用自己發愁解決它們了。
所以楊振表現上看起來很為難,但實際上還是很高興的。
與此相應的是,除了楊振所提出的第三條建言,有點令沉迅為難之外,沉迅對楊振的整體觀感還是很滿意的。
尤其是在遼東決戰發起之后,在金海鎮這邊的對虜作戰方略、方向與時機把握上,沉迅十分難得地與楊振達成了高度一致。
比如和寧國漢陽城附近的那些清虜駐軍怎么對付,熊岳城方向以及蓋州城方向清虜兵馬如何對付,還有九連城、鳳凰城方向的清虜駐軍如何對付等等。
楊振雖然沒有完全定下決心,但是已經有了大體的思路,跟沉迅一經溝通,立刻得到了贊成。
沉迅甚至直言建議楊振所部兵馬要多多運用金海鎮居于絕對優勢的水師,轉運兵力并發動奇襲。
對此,楊振當然欣然接受。
雖然最終的決戰,肯定是要動用大批人力直入遼沉腹地的,但是在大戰開啟后的前期,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楊振主要利用的力量,都將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水師力量。
甚至包括熊岳城、蓋州城這樣的在陸地進軍路線上繞不開的城池,楊振都準備運用水師走海路,搞一搞沿海的蛙跳戰術,直接將它們拋在身后。
當然,也正因如此,在沉迅停留旅順口期間,楊振與沉迅數次談話,最后基本確定了崇禎十五年發起對虜決戰的時間。
講真,最近一直用換源a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huanyuana安卓蘋果均可。
楊振以前期主要利用水師轉運兵馬和發動襲擊為理由,成功地將戰事開啟的日期往后又拖延了四個月,即遼東灣包括遼河口冰層融化可以通航的時候。
而沉迅對此倒也并無異議。
畢竟,他這次前來是奉旨前來征詢楊振對于向清虜發起決戰的意見的。
跟他幾乎同時離京的,還有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張若麒要說服的人物有洪承疇,還有祖大壽。
在沉迅看來,那可是兩個更難纏的人物,想要說服他們可比楊振這邊難度大多了。
雖然這一次前來旅順口,沉迅覺得楊振并沒有陳新甲、張若麒向他描繪的那樣公忠體國,那樣好擺布,但是最終他的使命完成得還不錯。
所以在回京的路上,作為朝廷欽差的沉迅,對楊振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
尤其是對于臨別之際楊振贈與給他的真金白銀的厚禮以及轉贈兵部官員們的比真金白銀還難得的精米,更是感到由衷的滿意。
大運河山東段已經被截斷好幾個月,江南的漕運無法北運,京師朝堂的財政困難已經到了無法為百官按時發放俸祿的程度了。
雖然他們這些京官有許多都是地方上的大財主出身,吃喝拉撒什么的,也不怎么依賴朝廷的俸祿。
可是京師米價飛漲,有的時候干脆有價無市,還是讓他們感到了世道艱難。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楊振康慨贈與的厚禮,簡直猶如雪中送炭一般。
也正因此,半個多月后,崇禎十四年的臘月二十三當日,當沉迅率領一支馬車隊回到京師,隨后將楊振贈送的年節禮物轉贈給兵部同僚們的時候,整個兵部的官員,上至堂官陳新甲,下至各司郎中主事,皆對楊振交口稱贊,沒有一個說他不好的。
至于跟著沉迅抵達京師的方光琛、李吉等人,在將押送的倭人后水尾天皇政仁一家子交割給前來迎接的禮部官員之后,也開始了在京師腐蝕拉攏各部官員和內廷太監的活動。
與此同時,在金海鎮這邊,楊振先前發起的征募神槍手,組建抬槍隊的行動,也終于有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