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都督莫在意,朝廷意欲派設監軍,不過是為了督促都督按時進兵,并且方便都督與朝廷方面,與遼西督師府彼此聯絡,相互配合罷了。
“以都督之忠義無雙,以都督麾下兵馬之實力,只要都督及時誓師出兵,取得一場兩場大捷,圣上定然會打消一切疑慮,朝廷也必不會再派監軍督戰之議。”
“沉先生多慮了,本都督倒不是不愿意朝廷派人前來監軍督戰,只是大戰一起,兵兇戰危,朝廷出個知兵的文臣不易,豈能白白折在軍前”
“這話也是,都督考慮得周全。”
沉迅見楊振這樣說,也馬上就坡下驢,直夸楊振考慮得周全,仿佛完全沒有聽出楊振話里隱含的另一層意思。
就這樣,談笑之間,二人極有默契地將有關朝廷派設監軍的事情按下不提了。
接下來,楊振問起了圣旨里籠統提及的糧餉補給之事,對此沉迅再次向楊振做了解釋。
“都督不必著急,早在年前,圣上已命前中書舍人戶部郎中沉廷揚,赴淮安專司經理海運,在下離開京師之前,聽說沉廷揚已在淮安征集大批海船,只待漕糧至淮安即可出海北來。”
“沉廷揚可是曾向圣上進呈海運書的那個沉廷揚”
“都督也知道沉廷揚”
“偶有所聞。朝廷向來為漕運所困,卻無人言海運之便利,唯沉廷揚獨言之,是以本都督知道他。”
“都督麾下多有水師,自然知道海運之利,都督與沉郎中當能成為知己。不過海運之利,朝中并非沉郎中獨知之,只是江南漕運,牽扯極廣,知之者不敢盡言而已。”
沉迅所說,也是實情。
而且楊振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明明漕運效率低下,損耗十分嚴重,可是朝廷上的大臣們就是要借口海上風浪大,非要堅持漕運。
當然,這些事情很復雜,也不是楊振現在能夠解決的,所以聽了沉迅的話,只是點點頭,然后說道
“之前,本都督聽說,去歲江南無漕米入京,不光是因為山東李青山之亂,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是江南六府大旱稻米欠收。
“既然如此,沉廷揚沉郎中即便在淮安坐鎮,征集到了海船,可是若無漕米可運,不管海運還是漕運,豈非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
“呵呵,都督,多慮了。此事圣上早有旨意,已于正旦朝會上下旨,命江南六府、淮安、揚州等地,皆可輸麥抵漕米,且歷年積欠輸麥抵漕粟,皆準十之六”
楊振并沒太聽懂“皆準十之六”是什么意思,但是大致想了想,十之六,大概就是打六折的意思吧。
比如原來該收十石漕米,現在情況緊急,只收六石麥粟。
沒有米,不要緊,給麥子也可以,數量不足也不要緊,只要把往年積欠都交了,那么連帶著全給你打六折。
楊振也不好判斷,崇禎皇帝的這個做法會不會起作用,或者能夠起多大作用。
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樣做或許會起一些作用,畢竟對于朝廷財政來說,崇禎皇帝的這個做法,可以說是往后退了一大步。
不過這樣做,也等于是開了一個口子,一旦拖欠到最后可以折扣沖抵,那么以后江南漕米的拖欠問題就只會更加嚴重。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崇禎皇帝也真是要孤注一擲,寄希望在短期內集中全力解決遼東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