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茂和張國淦來晚了。
對此,楊振表面上雖然一直表現得很是淡定,與前來送行的袁樞等人舉止自若、談笑風生,但是他的心里面,其實還是很有些慌張的。
不管是因為什么突發的原因造成的,只要潘文茂和張國淦兩個人中有一個不能順利出城,或者無法按照約定趕來,那可就麻煩大了。
潘文茂,是因為熬制皮膠水,并用熬制好的皮膠水去提純土硝到了緊要時候,耽擱了收拾行裝前來會合的時間,所以一時之間無法與楊振的大隊人馬一起趕來海岸登船處。
但若是因為這個,最后沒有順利出城,那么楊振之前的安排和努力白費了。
因為,經過摻入皮膠水之后一起熬制提純的硝石晶體,正是楊振計劃中用來制作燧發“魯密銃”引火藥以及其他設想中的“燧發槍”引火藥的最重要原料。
沒有這個引火藥,楊振讓張國淦找人改裝的燧發槍,就會立馬變成一個天大的笑話!
明朝的火器種類繁多,萬歷年間朝廷仿制“魯密銃”的時候,也曾有火器專家提出過“燧發”的思路,也有過“燧發”火槍的設計。
但是“燧發”的設計,最終并沒有定型和批量生產,沒有推廣開來。
難道是因為大明朝沒有一個明白人,沒有一個人看出來“燧發”的優勢嗎?
當然不是。
難道是因為“燧發槍”的制造工藝太復雜,大明朝的工藝水平生產不出來嗎?
當然也不是。
明朝中后期的制造工藝,水準是很高的,而燧發鳥槍或者燧發火器,之所以沒有能夠推廣開來,是因為它盡管設計上很先進,但是在現實中卻根本發揮不出它本該發揮出來的優勢。
沒有高品質的易燃引火藥,燧發槍的設計理念再先進,在實際運用上也比不上火繩更有保證。
因此,對楊振來說,想辦法獲取高純度的硝,是目前情況下改善引火藥,并進而改進黑火藥威力的最快方式。
若是他沒有意外發現潘文茂這個老軍曾經做過本衛的火藥作提調,那么他就準備自己上手,憑借著后世的一些記憶,想辦法親自去做了。
還好在這個時代的遼東軍中,能工巧匠、能人異士還是很有一些的,只要你用心去找,愿意重用,這些人還是能夠發揮作用的。
這一回,楊振對潘文茂提純火硝、改良火藥,可以說寄予了厚望,絕不希望他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什么意外。
當然了,若是潘文茂搞出了這個高純度的硝石晶體,可是張國淦出了意外,那么楊振同樣麻煩大了。
因為搞出高品質的硝,從而搞出高品質的引火藥,目的是要用在改造后的燧發“魯密銃”上的,可若是張國淦出了事情,沒有上船,那就算搞出來了,暫時也沒有太大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