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把火:要求江浙百姓保留現有一半的耕地種植經濟作物,另外一半改種水稻,并鼓
勵百姓在山地丘陵開墾新田,種植番薯和馬鈴薯,對于開墾數量最多的百姓給予金錢獎勵。
第二把火:在新近收復的江浙重新丈量土地,清點人口,推行攤丁入畝政策。
第三把火從某種意義上與前兩個有關,那便是搜羅江浙一代鄉紳士族的罪行,包括但不限于私占土地、欺男霸女、強買強賣、連虜通敵、資敵賣國等等罪名,其中一些平日里表現好的倒還可以網開一面,可江浙的地主們的手上大部分都沾著罪惡的鮮血,因此……
自行體會。
蘇言并沒有刻意隱瞞搜羅罪狀的行為,這也是想要給一些心思活絡的人機會,畢竟總不能一次性全部把人給殺光了,哪有薅羊毛一次性就把羊給薅死的?現在一次性全殺光了,那以后要是還想搞錢搞糧就有些困難了。
當然,考慮到江浙一代的宗族勢力強大,也是為了防止某些人狗急跳墻,蘇言便命令王翊率領四千兵馬駐守蘇州府,楊承祖領二千兵馬駐守徽州府,時刻監視當地的鄉紳士族。
隨著明軍的調動以及流傳得越來越廣的流言飛語,才剛剛從戰亂的緊張中走出來的鄉紳士族又開始緊張了起來,他們紛紛派人前往當地的衙門向熟識的官員套話,但后者在成為蘇言的手下后已經被系統影響得忠于蘇言,哪里會和他們同流合污。
哦不對,準確來說,他們貪財的本性沒有改變,在本性的驅使下還是收下了對方送來的賄賂,不過他們只對那些罪行較輕的鄉紳士族給出建議,讓對方提前準備好「恕罪銀」,而對罪惡滔天的人則是收下了錢卻不辦事。
后者雖然氣得牙癢癢的,卻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其中一些人提前嗅到了危險,開始變賣家產,準備趁著危機到來之前搬離這里,一些人當即清點家中的存銀和銀票,準備前往府城,去更高的官員那邊打點一番。
還有一些人,他們仗著自己祖上是朝廷里的大官,又在地方名望頗高,根本不理會蘇言的動向,他們心里還在幻想著,說不定蘇言這個從福建窮鄉僻壤來的土包子不敢怎么樣。
他們錯了。
他們大錯特錯。
經過將近半個月的搜查取證,這段時間內也陸續有心思活絡的鄉紳士族主動找上官府,表示愿意捐獻錢糧資助明軍抗擊清軍。
其中以曾經投降過清廷的錢謙益為首,他在聽到風聲后立馬就明白這是蘇言準備對他們進行清算了,于是連忙在柳如是的勸說下,向蘇言捐贈了二十多萬兩白銀和五百石糧食。
收到這些錢糧后,蘇言也就命人將錢謙益從加急名單上撤下來,并通過某些渠道透露出去,有了錢謙益的帶頭,頓時就有十幾家識時務的交了「抗清捐」。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蘇言想要動手的風聲,鄉紳士族的神經都繃得很緊,大部分人都不敢為難前來清丈土地的官吏,順帶著,連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都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
這也在蘇言的算計之中,他在這個關頭放出風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嚇唬嚇唬那幫鄉紳士族,讓他們安分守己,不敢做些什么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