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陷落的消息就像是插上了翅膀一般,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
正如蘇言料想的一般,收復南京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正在于清軍交戰的明軍得到消息后皆士氣大振,心懷明朝的人士都歡呼雀躍起來,認為這是大明中興的前兆。
已經投降清廷的人卻是心生恐慌,如喪考妣,憂心忡忡,他們生怕哪一天明軍就會殺到自己的家門口,對他們進行清算。
吳三桂等一干前明降將心中也升起了別的想法,他們開始放緩向明軍的攻勢,轉而進入與明軍的僵持階段,并鞏固現有的地盤,暗中積蓄實力,觀望清廷的應對態度。
清廷恐怕要完了。
這是許多前明降將的內心所想,若是清廷無法收復南京,反而讓明軍長久的占據下去,那么以吳三桂為首的一干前明降將肯定會再次背叛清廷,或是投降明朝,或是干脆自立割據。
就比如吳三桂,眼下吳三桂正駐扎漢中,奉朝廷旨意已經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南下入川平定張獻忠余部,可在得到南京陷落的消息后,他就不著急執行清廷旨意了,準備觀望一番,若是清廷太過拉胯,他就殺了定西將軍李國翰,吞其部,割據漢中。
眼下的清廷沒有精力去管那些前明降將的心思,南京淪陷,漕運又被切斷,整個清廷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年幼的順治皇帝雖然心思早熟,可在面對如此情況之下也是手足無措,好在孝莊太后及時出面才穩定了人心。
隨即,在孝莊的一番安撫后,重新冷靜下來的順治終于意識到了東南明軍的可怕之處,他知道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若是再增派兵力前往東南,只會連戰連敗,損兵折將。
因此,在順治的授意下,朝中當即有人提出了對蘇言招撫議和的提議,這個提議雖然立馬被眾多滿人大臣怒罵斥責,但順治還是順勢采納,他頒布敕書,對蘇言進行招撫,表示愿封蘇言為鎮南王,藩屏福建,世襲罔替,并有軍政自,儼然一個國中之國,待遇不可謂不豐厚。
招撫議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先說服明軍開放漕運,讓從湖廣出發的運糧船能夠送往北方,緩解北方日益嚴重的缺糧危機。
在派出使者前往南京對蘇言招撫議和的同時,清廷也不忘調兵遣將,催促定遠大將軍尼堪、定南將軍碩塞等率軍南下,又以快馬加急前往寧夏,命寧夏總兵劉芳名急行軍入內地備戰。
與陷入恐慌的清廷不同,在安隆所的永歷皇帝聽見南京光復的消息后,當即高興的連吃了好幾碗飯,并對左右侍從稱贊蘇言真是國之砥柱,言語中對大明中興的前景非常樂觀。
高興之余,永歷當即召開了朝議,準備給蘇言論功行賞——在永歷看來,僅封蘇言為公爵不足以賞賜他的功績,他準備直接跳過公爵,封蘇言為郡王!
……
與此同時,蘇言并沒有在意外界因為他攻陷南京后的反應,他命騎兵將張煌言護送到南京后,便邀請張煌言暫時擔任江寧巡撫一職,張煌言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張煌言到南京后,蘇言便將他準備勸桑改農的想法告訴了對方,張煌言也知道糧食對于軍隊的重要性,他列舉了這一時間已經在閩浙地區耕種的番薯與馬鈴薯,建議在平原地區耕種稻谷,山區和丘陵等地區耕種番薯與馬鈴薯,雙管齊下,增加糧食產量。
張煌言的提議正中蘇言的下懷,番薯和馬鈴薯雖然被稱為產糧神器,可并不能只靠這兩種來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大米終究才是中國人的主食,前兩者最好還是搭配食用。
因此,蘇言在入主南京后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快就燒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