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從鄉紳士族家中抄來的錢糧珠寶眾多,以至于各地府庫都出現了爆滿,各地的官員小吏加班加點的為錢糧珠寶清點造冊,一直到七天后,才終于完成了登記造冊。
鄉紳跌倒,蘇言吃飽!
江浙一代整整有五十八家鄉紳大族被抄家,算上銀票在內就繳獲了高達七百八十七萬余兩白銀,另有價值不菲的珠寶字畫,后者的價格暫時無法估算出來。
糧食方面,先前與張煌言說的一萬五千石居然只是滄海一粟(前面一章也修改了),按折糧來算的話,一共入庫了二十三萬八千四百石,注意,這并不是全部的,其實明軍還繳獲了更多糧食,只是其中有很多都因為儲存年代久遠而變得陳舊無法食用。
在得到這個消息后,蘇言和張煌言不禁更加憤怒——北方天災人禍,遍地饑荒,人吃人的恐怖現象隨處可見,可江南的鄉紳士族家中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寧愿將糧食爛在倉庫里,也不愿意拿出來報效國家。
蘇言還好,從后世來的他非常清楚鄉紳士族的劣根性,張煌言則是幾乎氣得火冒三丈,如果不是理智尚存,他都要拔出佩劍,去砍了那些無君無父的蛀蟲。
當然,蘇言肯定不會讓他們好過的。
一個王朝想要打破土地兼并的僵局,推倒重建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江浙一代的鄉紳大族盤踞數代,早已根深蒂固,僅靠攤丁入畝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將他們全部物理意義上的清除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蘇言當即委任張煌言為主審官,于江寧府衙進行公開會審,判決這些國家蛀蟲。
張煌言本就想要親手處理他們,在得到蘇言的委任后也不擔心會被鄉紳士族記恨,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并且摩拳擦掌,很有斗志地等著會審那天的到來。
在處理鄉紳士族的同時,勸桑改農和攤丁入畝兩個政策也在轟轟烈烈的進行著,攤丁入畝政策廢除了持續千年的人頭稅,讓平民百姓得以卸去頭上沉重的枷鎖,平民是最實在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擁護誰,而蘇言廢除人頭稅的政策足以讓他們擁護。
這份擁護也讓農民對勸桑改農的政策沒有抵觸,他們紛紛響應號召改種糧食,在獎賞的激勵下,不論是平原、灘涂、丘陵還是山地,只要能夠種地的都被百姓開墾出來,種上從當地官府領來的番薯和馬鈴薯種。
雖然多地就要多交稅,但相較于沉重的人頭稅,這點并不算什么。
手里有錢,蘇言也就能夠大膽的進行基建了。
想要強國就應該重視教育,重視教育則要從娃娃抓起,蘇言準備在江浙閩三省各州府興建公辦學堂,在南京城建造一所系統升級后能夠建造的綜合性大學,前者凡是適齡孩童都能送去學習,成績優異者發獎學金,并在學堂畢業后送往南京大學公費就讀。
考慮到大部分百姓相較于送孩子上學,更愿意讓他們留在家里當做勞動力,蘇言也準備在學堂內部增設食堂,讓學生能夠免費吃飯,盡可能減少學生上學的成本——這樣百姓們才會愿意將孩子送到學堂去。
教育向來不是盈利行業,可以預見的是,想要完成在三省初步推行教育,蘇言這剛剛到手的八百多萬兩很快就會被花完……
不過蘇言倒是不擔心財政的問題,因為除了對鄉紳士族的抄家外,在拆毀滿城的過程中也從旗人居住的房屋內繳獲了眾多的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