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南下,江淮一帶再次陷入戰火的襲擾之中。
或許是因為缺乏糧草補給,又或許是清軍天性軍紀敗壞,江淮一帶的百姓都遭到了荼毒——他們都是剃發易服的順民,可在朝廷大軍路過的時候,還是被「王師」劫掠,或是死于非命,或是無家可歸成為流民。
兵分兩路的尼堪和碩塞并不在意那些慘遭荼毒的百姓,前者從徐州到淮安,又到揚州,沿途燒殺搶掠,成千上萬的百姓淪為流民,或是被八旗掠走為奴,徐州和淮安知府震怒之下向朝廷連發數道奏折彈劾,可卻如同水滴入海一般,沒有一點回響。
后者同樣如此,他們從當地百姓家中搶來了大量的糧食財物,緩解了缺糧的危機,可以為他們而家破人亡的百姓們就慘了,他們三五成群,憤怒于清軍的暴行,在仇恨的驅使下揭竿而起,化身成為抗清義軍。
一時間,富庶的江淮亂成一片,狼煙四起。
尼堪對此并不在意,他看著揚州城那青磚堆砌而成的城墻,信心十足,他從北方帶來了數萬大軍,其中更是有上萬作戰勇猛的滿蒙八旗和火器普及率極高的漢軍八旗,雖然主力還是綠營兵,但尼堪并不認為已經被攻破一次的揚州城能抵擋得住第二次圍攻。
然而,尼堪很快就被打臉了。
清軍包圍揚州城十天后,就對城池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清軍漢軍旗以紅夷大炮對準揚州城墻展開猛烈轟擊,綠營兵和披甲包衣借助著火炮的掩護,如同潮水般推著大量盾車、攻城錘、攻城塔,扛著云梯和橫跨護城河的踏板向城墻涌去。
明軍則極力還擊,架設在城墻上的佛朗機炮和虎蹲炮相繼開火,鳥銃手與弓箭手也在清軍沖入射程后不斷輸出,即便有盾車與盾牌的掩護,清軍仍然出現了眾多傷亡,不斷有人慘叫著中彈倒地,或是直接被飛來的炮彈削去了身體的某個部位。
「殺!」
嘭嘭嘭——
一架架長踏板被架設在護城河上,拖著細長辮子的清兵吶喊著踩在踏板上抵達城墻底下,將一架架云梯架在城墻表面,城墻上的明軍毫不猶豫地將彈丸、箭矢和轟天雷向下招呼,很快,城墻底下就堆積了眾多清軍尸體。
第一天的攻城在清軍慘重的損失下宣告結束,他們拋棄了成百上千具尸體和眾多被炮彈摧毀的盾車、攻城錘和攻城塔,如潮水般退回營地內。
明軍的抵抗程度在尼堪的意料之中,因此他并沒有因為一次挫敗而感到泄氣,而是讓退回來的士兵好好休息,準備下一次的攻城,然而軍中許多曾經參與過揚州十日的將士情緒就有些多變了,他們似乎能夠從今天抵抗的明軍身上看到六年前那場戰役的影子,那時候的揚州守軍也是如此頑強抵抗。
清軍圍攻揚州的同時,早已落入明軍之手的廬州城也陷入了重圍之中,碩塞采納了麾下漢人副將的提議,采用圍三闕一的戰術,從三個方向猛攻廬州城,而留下了西邊的西平門讓城中明軍能夠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