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隨著時間步入十七世紀,教宗的權威一落千丈,沒有曾經的強勢,但在克萊孟十世的號召下,基督教各國還是紛紛派出了志愿軍增援維也納,加入抵抗奧斯曼帝國的行列中。
另一邊,當摩爾達維亞的慘敗和布達之戰的慘勝兩個軍報先后傳回康斯坦丁尼耶,送到大維齊爾的桌面上的時候,這位向來沉默寡言的掌權者難得在他的書房中露出了悲傷的神色。
他的弟弟戰死沙場,雖然摩爾達維亞的戰敗有一定原因是出自他的弟弟身上,但事到如今,他又怎么能夠責備已故的亡弟呢。
在悲傷一陣后,大維齊爾又強行打起了精神,他召集了同樣留守首都的朝臣們,準備商討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局勢。
眼下摩爾達維亞戰事失利,摩爾達維亞總督也淪為聯軍的俘虜,殘存的魯梅利亞軍團不得不退守多瑙河,聯軍隨時都能夠南下,向多瑙河防線發起猛攻。
以殘存的魯梅利亞軍團的軍力,若是聯軍猛攻多瑙河防線的話,那么他們多半是守不住的,聯軍一越過多瑙河,往南便能夠長驅直入,一路打到康斯坦丁尼耶所在的色雷斯地區。
首都北部的門戶埃迪爾內同樣阻擋不住聯軍的兵鋒,要是被打到了這里,不僅帝國首都危在旦夕,帝國和蘇丹的權威都會一落千丈,那些不服帝國的仆從國肯定會產生小心思,而蘇丹在布達之戰中取得的慘勝也將毫無意義。
想到這,大維齊爾和朝臣們不約而同地做出了決定——必須要和夏軍停戰,帝國如今會落入這種地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歸結在夏朝的身上,如果不是夏軍與基督教聯軍聯手夾攻帝國,后者怎么可能成事?
要是能夠與夏朝停戰,讓中國人退出這場戰爭,那帝國的處境將會好上很多,最起碼北部沒有了夏軍的存在,僅靠波立聯邦的軍隊,如何能夠打得過帝國軍隊?
而且,奧斯曼帝國和夏朝是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的,夏朝之所以會卷入這場戰爭,都是因為奧地利人的花言巧語,他們求的只是好處、利益,帝國完全可以主動給予讓他們滿意的條件,換取和夏軍的停戰。
不過,該以什么條件換取停戰成為了宮廷會議中的主要焦點。
毫無疑問,帝國已經喪失了對克里米亞地區與伊拉克的控制,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承認,這都已經是事實了,不如將克里米亞與伊拉克割讓給夏朝,以此換取他們的撤軍。
割讓克里米亞與伊拉克肯定無法滿足夏軍的胃口,因此除了割讓這兩地外,帝國還準備將已經被征服的摩爾達維亞一同放棄,并且給夏朝支付戰爭賠款,至于要賠償多少,這就要等和夏軍的談判來決定了。
在朝臣決定好了以后,大維齊爾先是向蘇丹匯報了他們的想法,蘇丹對此并沒有反對,他雖然不太愿意放棄克里米亞和伊拉克,但現在帝國的處境堪憂,要想擺脫這一切,只能和夏朝停戰,他因此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同意主動遣使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