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件事的明面上是由大維齊爾主導,就算等停戰以后,國內貴族和統治階級為此感到不滿,背鍋的也還是大維齊爾本人。
有一句怎么說的,蘇丹是不可能做錯的,一定是底下的人擅自決定的,才會導致國家變成這樣。
不論如何,在得到蘇丹的首肯后,康斯坦丁尼耶迅速組建了一支使團,使團沒有傻乎乎的大搖大擺到摩爾達維亞去,而是乘船穿過黑海,抵達克里米亞。
奧斯曼人本來是有當著波立聯邦的面和夏朝議和的想法的,不過他們隨后轉念一想,有外人在場,極有可能夏軍有意議和,但礙于旁人在場,為了避免傷害兩國情誼,只能無奈拒絕。
所以,他們還是決定暗地里和夏朝議和了。
使團從康斯坦丁尼耶的港口出發,乘船橫穿黑海,走了一個多星期以后才終于駛入敖德薩灣,被夏軍的巡防戰船攔截——這些巡防戰船都是從土軍手中繳獲來的,雖然夏軍看不上眼,但是他們在黑海沒有海上力量,本著廢物利用的原則,還是將其組成海防隊,用于巡邏海面,防止土軍渡海登陸。
在使團的船只被巡防戰船攔截下來后,為首的大使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身份,聲稱他們的目的是要與夏朝議和,在聽了對方的來意后,巡防戰船不敢怠慢,一邊將他們送往附近的卡法城,一邊先一步派人向還留守在此的副將張普匯報。
張普同樣不敢怠慢,他派出信使快馬加鞭前往前線傅興華的軍中,向后者進行匯報,這一來一回,等信使得到回信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星期以后了。
傅興華對奧斯曼帝國會主動求和的舉動并不意外,雖然他不太愿意現在與奧斯曼人議和,但還是同意接見奧斯曼使團,他先派信使回來匯報,自己則是帶著衛隊后面出發,準備回到卡法城親自與使團交談。
等使團見到傅興華的時候,距離他們從康斯坦丁尼耶出發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使團向傅興華列出了他們求和的條件,表示愿意放棄在克里米亞的勢力,承認克里米亞汗國對夏朝的歸屬,并且割讓伊拉克地區,放棄摩爾達維亞公國,令其成為夏朝的附庸國,賠償總計一千萬阿克切的戰爭賠款,雙方就此進入長達十年的停戰期。
傅興華雖然不清楚沐天波在南邊的戰況進展如何,但通過他們放棄克里米亞和摩爾達維亞的舉動,多少能夠猜出友軍在伊拉克的戰事頗有進展。
這要是同意了奧斯曼人的條件,除了那一千萬阿克切的戰爭賠款之外,他們還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沒有,就這點條件,就想讓他們撤軍?
不可能!
因此,傅興華直接拒絕了奧斯曼帝國的條件,向他們表示他們的誠意不足,這場戰爭還會繼續下去,直到奧斯曼帝國徹底被打服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