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那句是騙你的。”
“嘟”一聲。
他掛了,毫不留情。
第44章好名字
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周末,我拿著電子請柬,受邀參加首都高校聯合舉辦的領峰杯百大辯論論壇。與會地點在民大的新禮堂,統一要求著正裝。
二月初最低溫還在零下,我翻出一件駝色長風衣披在西裝外面,看起來人模狗樣,在地鐵上甚至有姑娘來要我的微信。
我婉言拒絕了。
領峰杯的歷史已經近二十年。首都三十七所開設校辯論隊的高校組成聯盟,每年的五月舉辦賽事,次年二月設論壇,新一屆榮膺“新領峰”的六支隊伍將展開表演性質的辯論賽。論壇會請往屆的老辯手做觀眾,一般畢業五年內都會受邀。
我本科就讀的院校常年在邊緣線徘徊,偶爾能拿到名額。
大三那年,隊伍就拿到了第六的名次。我是三辯,那是我唯一一次站在論壇的發言席上,只可惜臺下沒有裴雁來。
我刷完碼,按名冊安排的坐次表在觀眾席落座時,身邊已經坐了兩個人。
“隊長,嫂子。”
隊長和我同屆,新聞專業,打一辯。他妻子是我們美院的學姐,學木雕,今天頂四辯的空缺來湊熱鬧,來之前都通過氣,所以我并不意外。
學姐很溫柔,對隊里多有照顧,上學那會兒我們關系不錯。許多年沒見,我也覺得親切。
“小山來啦,今天很帥。”她點點領口,笑笑:“左邊領子自己翻一翻,翹起邊了。”
寒暄沒幾句,表演賽就開始了。
今年母校的后輩表現亮眼,第三的名次,算是創下歷史新高。抽簽抽到對壘的隊伍是東道主民大,辯題是“網絡語言是否利大于弊”。和其他幾場對比起來,題目中規中矩。
母校持正方觀點,網絡語言利大于弊,民大持反方觀點,網絡語言弊大于利。
雙方辯手登臺,介紹己方辯手,然后我看到了位熟人。
民大四辯,眉清目秀皮膚白,自我介紹前先臉紅。
——不是小米還能是誰。
我粗粗一算,去年五月他還大四,有參賽資格。只是想到他平時未語先結巴的習慣,我有點納悶他怎么打辯論。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進入正題,小米就像變了個人。牙尖嘴利,風格犀利,控場能力不弱,觀察細致入微,自由辯階段意外亮眼。
最后,他代表反方發表結辯陳詞。
“……網絡語言不能作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進入整個大眾的文化視野。這種快餐文化像轉瞬即逝的文學,幾百年后也成不了廢墟,沒有供后人憑吊的魅力。
“科勒律治曾寫,‘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這就像當今網絡社會的一種縮影。我們處于文字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有用的信息。
“很顯然,網絡流行語言就是這種偽語境的產物。
“在尼爾波滋曼口中,偽語境是喪失活力后的文化最后的避難所。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的看著我們的文化成為一個‘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而作為的第一步,就該從看到網絡流行語言帶來的陰影開始。”
滿堂喝彩,掌聲里有我的一份。
此刻,我真心誠意地祝愿小米實習期滿后可以成功轉正。
論壇結束,賓客三五成群走出禮堂大門。
安全出口處人潮擁擠,我在門外要和隊長和學姐告別。隊長公司還有事,比我走得急,但學姐還站在花壇邊擺弄手機,沒有離開的意思。我隨口一問,她說要等人。我剛走開沒兩步,身后熟悉的結巴聲匆忙而至。
“我,我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