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論那些權貴子弟到底是個什么想法,卻都影響不到陳逢了。
因為,劉備回信了。
“子吉所行,實為富地強兵之舉,目光之深遠,便是延綿百年,亦可承繼……吾又怎能不允?”
劉備的回信,不僅同意了陳逢的計劃,同時還暗戳戳的讓他大膽地去放手施為。
但,事物總是有好壞兩面的。
就如同劉備的這一封回信。
如果單單只是看上面的內容,或許會覺得這是天大的好事。
可問題在于,這封回信還有后文。
“荊南四郡一時難克,曹仁、滿寵又已竊據當陽,時日一久,恐會形成對峙局面,當此之時,子吉可否教我?”
什么意思呢?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如果不遵劉琦為荊州牧,荊南四郡一時半會兒就很難拿得下來,這里面涉及的,同樣還是名正言順的道理。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劉備或許不會來信,可問題在于……
當前的局勢下,還有曹仁、滿寵這二人存在。
他們新近占據了當陽,甚至有進一步將當陽發展為堅城的趨勢。
這般情況下,劉備愈發覺得棘手……所以,他希望陳逢能夠給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一個……既能讓他名正言順攻打荊南四郡,又能讓他獲得荊州牧的好辦法。
“……”
陳逢自然看懂了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沉默了很久后,忽然便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劉琦怎么還不死?”
沒錯,他一直都在等劉琦去死。
只要劉琦一死,那么劉備現如今的一切,就都將是劉備自己拿下來的。
而若和歷史上一樣,再度把劉琦推為荊州牧……那么很多大的改變,恐怕就不太好進行了。
因為首先來說,如果劉琦是荊州牧的話,那么荊南四郡若是投降,其投降的對象便是劉琦。
或許在外人看來,這壓根也算不了什么,畢竟……曹操都還奉天子以討不臣呢,劉備又怎么了?
事實確實如此沒錯。
但問題在于,看事情不能只是看表面啊。
比如說,曹操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后,發生了什么?
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種輯、吳碩……甚至還有孔融、以及之后的荀彧,都是因此而死。
哦,還有就因為說了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后便被處死的荀彧。
這一切都是因為什么?
只因曹操殺心過大?
當然不是了,否則他怎么不殺李通、于禁、張遼……曹洪等人?
畢竟真要嚴格說起來的話,這些人那可都是有取死之道的……最起碼也比孔融、楊修等人更值得殺。
那么問題來了。
曹操為什么不殺后者,反倒是殺了前者?
答案,其實只有一個。
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跟漢獻帝親近,越過了那一條怎么也不能觸碰的紅線。
所以…不論他們再怎么有才,罪名再怎么小,最終都會死。
因為劉協這倆字,在曹操心中就是一條即死線。
不論誰碰,最終都一定會死,不論他到底有多么強的能力,多么大的勢力。
比如楊修。
弘農楊家牛掰吧?
殺了楊修之后,曹操甚至都要暗示夫人給其寫信道歉的。
但那又怎么了?
該殺還是殺。
為什么?
就因為從楊彪開始,一直到楊修,這兩父子都對劉協存在著一定的親近想法。
因此,他們就必須要死。
換到荊州來,情況當然不會一樣了。
畢竟,劉琦很快就會死了。
也就是說,哪怕是借用了劉琦的名聲,他的影響力也將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