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就在建安十四年的十月中,約定之期終于到了。
與此同時,三方會盟的消息,以及盟書的內容,也在霎時間被天下所知。
當然,不是他們的消息有多么靈通。
主要是因為,三方在這約定的日期里,同時將盟書昭告了天下。
作為這份盟書當中的最大boss,同時也是被三家所針對的存在。
曹操在看到這份盟書的當天,便直接暈了過去,甚至還吐了一口血。
清醒過來之后,他的整個眼神都仿佛變得渾濁了。
最起碼,也沒有了之前的明亮。
反倒是充滿了一種壯士暮年的腐朽味道。
真不能怪曹操承受能力差。
實在是這份盟書的威力,太大了一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份盟書成就的那一天開始,曹操就再也不能集中兵力消滅哪一方了。
簡單來說,他如果派兵攻打孫權,劉備一定會北上,甚至還會有劉章的糧食、兵馬、器械之類的資助。
而與此同時,曹操如果攻打劉備,則孫權一定會再度北伐,說不得便會把他的徐州直接拿下。
聽起來好像沒有太大的威力,好像也跟之前沒有多少的差別。
但真要是這么想,那可就錯了。
因為之前的孫劉聯盟,本質上來說只是一種口頭上的盟約罷了。
不論是哪方違背,內心里也都不會受到太大的煎熬。
甚至可以說,就算是真的違背了,天下人也不會太指責他們。
就像是歷史上孫權偷襲荊州一樣。
雖然后來人都覺得,他這么做很沒有道理,但當時代的人們,卻大多都沒有指責孫權。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但終歸來說,也就只是一句話。
盟約只是口頭盟約,并不具備多少的效力。
但現在不一樣了。
隨著三方會盟的成功,以及盟書的出現,雖然聯盟也不是徹底的牢不可破,但卻已經有了幾分架勢。
最起碼,孫權不可能再隨隨便便地去偷襲了。
他真要是敢這么做,天下人就能罵死他。
因為主君不能沒有信義。
否則的話,誰知道他會不會在今天背盟,明天就對麾下群臣動手?
總而言之,眼下的三方會盟,直接就把三方打造成了一方勢力。
但凡是曹操有所動作,另外一邊立刻就會跟上。
而這也就代表著,如果曹操還是按照之前的奉天子以討不臣那一套去做,他很可能就會遇到陽奉陰違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說是徐州的幾個小諸侯,還有青州的幾個小諸侯。
這些人明面上雖然是歸順了曹操的,但實際上來說,他們時不時地就會站起來反叛。
如果其他人也像他們一樣呢?
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樂進……這些人或許都不會。
但其他人呢?
再說了,這不是還有萬一嗎?
畢竟,三方會盟的宗旨,可是以救援天子為己任的。
將領們如果不聽話,那就是心有漢室。
這是多大的美名啊。
就算是死了,那也是能夠名留青史的啊。
再說了,以現在的形勢而言,他們就算陰奉陽違了,大概率也還是不會真的死。
總有人會幫他們討回公道的。
比如劉備,比如孫權,比如劉章。
一句話,奉天子以討不臣這一套戰略,隨著三方會盟的出現,直接就過時了。
曹操是清楚這些的。
所以他才會在聽到會盟的時候,直接就暈了過去。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清新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