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當時這種隨意提出自己想法的行為并不是很懂得分寸,但是因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當主演,然后又是王寶綱這樣比較熟悉的導演,他說得就有點多。
后期他參與的都是一些大導演執導的項目,也就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
而且就算說出來了,人家也不會當回事兒。
這次是不一樣的。
《鋼的琴》這部電影完全可以由他隨意的創作,當然,也不能夠亂來,秦海露不會答應的。
但是只要他的想法得到了秦海露和導演的認可,那么,就有創作的余地。
想想就興奮!
“我覺得這一次咱們的交談還是很有效的。”
秦海露對楊嚴道“雖然在這部電影上咱們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是咱們的終極目的都是一樣的,希望可以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好的作品。”
“嗯。”楊嚴點了點頭,接過王猛導演遞過來的一杯茶,心中一定,這件事情應該是妥了,不過他要怎么跟胡軼韜說呢?
秦海露和楊嚴交談之后,瞬間就完全放下了她之前的那個擔心。
原本,楊嚴聯系她說想要參與《鋼的琴》這個項目時,她本能地就十分的反感。
因為最近楊嚴很火,她很怕楊嚴是想要利用《鋼的琴》這個項目提升自己的格調……
也不能怪她這么想,一位年輕的流量演員,在正火的時候聯系他們這樣一個小項目,讓她很難不多想。
而且《鋼的琴》的主角不僅是一位父親,而且是一位人到中年生活窘迫的父親。
年紀可以靠后期的妝容修飾出來,但是主角這個歲數以及他所經歷的一切磨難從而沉淀在眼底的滄桑,是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很難演出來的。
她對楊嚴的演技,不能說存在質疑吧,更多的是覺得楊嚴作為一個沒什么社會經歷的年輕人,他的思想境界達不到這個程度。
秦海露覺得楊嚴恐怕不能夠完全的理解這個人物的思想。
這才是她最大的擔心。
有的時候演技是不能夠彌補一切的,演員的職業技能中有一項比演技更為重要,那就是共情。
演員的共情能力才是決定他能不能夠把一個角色詮釋的淋漓盡致的關鍵所在。
秦海露和楊嚴交談之后,就覺得對方是一個很有自己思想的人,有的時候經歷過什么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能不能夠做到反思。
有些人就算是經歷了大風大浪,還是如白紙一般的淺薄。
而有些人僅僅是從別人的經歷上就能夠得到一些自己的感悟,并且能夠善用這些體悟過好自己的人生。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