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嚴下午和玲花坐飛機去了鞍山《鋼的琴》拍攝場地。
男主陳桂林在面臨沒有鋼琴就得讓做假藥的給孩子當后爹、女兒被要闖世界的小屁孩搞大了肚子而他卻無能為力的境遇奮力掙扎。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后,陳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于鋼琴的俄國文獻,于是叫上伙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制造鋼琴的征途……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
這個破舊廠房的選址就是鞍山紅旗拖拉機廠。
嗯,是一家已然倒閉的廠子
劇組對比了十幾家工廠才選的這兒,說這一家工廠最能看出年代感,那個時代的氣息尚存。
楊嚴原本還有些不以為然。
他之前在天池工作室跟著那位前鋼鐵廠工人、現出租車司機學了十多個課時。
每次看到他一講起工廠生活就謎之興奮,楊嚴就有些不大能夠理解。
就他自己而言,他也跑了幾年龍套,現在想想也算是懷念吧,可真要說他對那段日子有多么舍不得,有多么喜歡,那肯定不至于。
但對方卻是真的想要回到那個年代,想要重溫工廠生活。
盡管楊嚴不能夠感同身受,但是當他踏進這里的時候卻還是被這家工廠撲面而來的蒼莽給震撼了。
沒有真正去過這種工業化的工廠的人很難想象一家工廠能有多大。
有些老牌的大型工廠有自己專門的園區,里邊可以說是樣樣俱全、應有盡有,福利住房,工廠幼兒園都是小兒科,很多老一輩的人一生都在工廠生活,是真正把這里當家的。
這家廠子最鼎盛的那幾年,國家還沒現在這樣式的百花齊放,一個廠子完全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
很多工人出門自報家門都直接說我是什么什么廠的,對方就會“噢”一聲,表示自己明白了。
大家都有一種“我以廠子為榮”的集體自豪感。
所以有那么一段時間,“下崗潮”讓所有的工人都感到無所適從。
據劇組的工作人員說,這么大一片場地,不久之后就要拆建了,之后會變成什么樣,誰也說不準。
這讓楊嚴很有些感慨,就更別提那些以工廠為家的工人們了,他們當初可以算是被時代拋棄的那一群人,忽然之間就覺得四海之大無以為家,那種迷茫感慨不安的情緒多了去了。
《鋼的琴》這個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就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東北的某重工業城市。
故事背景反映著那個年代的衣食住行,把那個時代所賦予的文化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的再深入點,這整部電影可以說就是奔著“通過對那個時代離婚、下崗,以及歌舞廳、電影院、ktv等的文化解讀,展現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現在的文化變遷”去的。
這個命題可以說是很大了。
但是劇本卻編排的很巧妙。
通過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去講述一個時代變遷史。
只單純講故事并不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