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號,東崗公社二大隊開始起參。
一大早,許世彥帶領著一百來號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各自帶著工具、麻袋,趕著馬車直奔二號橋。
到這邊,撤棚的,割參葉子的,拿著三齒子起參的。
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各自忙各自的什么也不耽誤。
棒槌出土,許世彥過來瞧瞧,嗯,還行。
身條不錯,沒水銹,個頭在旁人眼里也算不小了,但是在許世彥這兒,就覺得還是差點兒火候。
這就是沒追肥的原因,要是肥力夠,肯定還能長的大一些。
許世彥領工,不需要他自己動手干活,他只要來回熘達,負責調度和監工即可。
看著大家伙兒干活,別把棒槌刨壞了,別撿的太慢落在泥土里埋起來。
收獲,總歸是令人愉悅的。
看著一堆一堆像小娃娃一樣的棒槌被裝進麻袋,不論是誰,都會覺得再辛苦也值得了。
二大隊的人參長勢好,產量也不低。
干活的人,雖然累,卻都滿臉笑意,這就是豐收的幸福感。
一百多人都是壯小伙,干活自然快,三四天的工夫,三千丈做貨的全都起完。
二大隊在黃泥河南岸,炮臺山前有隊里辦的加工廠,加工廠前面是一條小河。
正好將河水引過去,修筑一個大池子,浸泡水參清洗。
加工廠面積挺大,里面各類區域劃分明確。
泡參池、刷參池、蒸參室、烘干室,院子里一排一排的架子,上頭都是晾曬人參的叉子,各類設施一應俱全。
隊里的姑娘媳婦們,到這個時候都爭著搶著來加工廠干活掙工分,一群人湊在一處,說說笑笑的格外熱鬧。
別人都去忙著掙工分了,蘇安瑛卻只能在家哄孩子,把她急的直跳腳。
可是能有什么辦法許海源太小了,沒人幫著看孩子,她總不能背著兒子去干活吧
就算許世彥樂意,加工廠那頭也不讓啊。
“媳婦,你就別著急了,咱家現在不用你去掙工分,你只要把家里這一攤子管好,就比啥都強。”
許世彥瞧見媳婦著急的模樣,也是哭笑不得,只能好生勸慰。
“媳婦,你可別小看了在家,這些雜七雜八的活要是沒人干,我哪能安心在外頭干活掙工分啊”
上輩子蘇安瑛活著的時候,許世彥想法也跟別的男人一樣。
覺得女人在家里不就是看家做飯照顧孩子么有什么累的還天天嘮叨
可是等蘇安瑛走了之后,許世彥才明白,一個家沒了女人,那根本就不成樣子。
飯不會自己熟,衣服不會自己變干凈,屋里屋外也不會自己就變得一塵不染。
女人的一生,就陷在這些別人眼里無所謂的小事中,卻撐起了一個家。
所以重生回來后,許世彥就改變了觀念。
男人女人,社會分工不同,不管做什么,都很重要。
蘇安瑛從小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家里姐妹六個,沒有男孩,她就像男孩一樣出去干活習慣了。
平常還行,每到這春種秋收的時節,她就覺得在家里呆著不對勁兒,主要是身份沒轉換過來。
被許世彥勸了幾次,蘇安瑛也漸漸明白過來,她現在是有丈夫有依靠的人了,沒必要再跟以前那么拼。
于是安心留在家里帶孩子,家里家外收拾的板正利索,什么都不用許世彥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