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九月過去,十月也過了大半,參地里起了參栽子,挑揀過后,準備栽參。
開春的時候,于守廣就說,撥給許世彥一百丈參土,讓他做豆餅底肥試驗。
當時許世彥是照著一百丈來發酵的豆餅粉,結果夏天豆餅水追肥效果很明顯。
于守廣這個后悔啊,就跟許世彥商議,能不能想個辦法再多弄點兒肥,今年盡可能的多弄點兒參地做試驗。
這事兒,倒是也難不倒許世彥。
他不光會用豆餅發酵做底肥,還會做混合肥料。
炒熟粉碎的蘇子、過石、腐熟的豆餅粉、炕洞土,以二、二、二、四的比例充分混合,再次堆積發酵。
栽參時時每丈四斤左右施做底肥,三年后可增產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如果再配合豆餅水追肥,增產可達百分之五十。
當然,這配方,許世彥可不會教給別人。
混合肥配制,完全是許世彥自己動手,誰都沒用。
而且他要了很多東西,讓人猜不出具體配方。
不是什么技術都能無償傳授,這一手可是許世彥上輩子多年積累的經驗。
哪怕后來有了化肥,也比不上這種辦法好。
人參長勢旺,不易起病害,做貨出秤,不抽溝不白皮。開玩笑,誰會輕易外傳啊。
許世彥不傳方法,隊里也沒轍,反正只要收成好就行了,其他的不能太貪心。
小黑河這邊五千來丈參地,有四千三百丈栽參,留下一千丈撒籽。
栽參也不是容易的活,倆人一副架,早晨到地里先放池子。
就是把大土壟用工具耬平攤開一部分,按照參地要求,土層要夠一定厚度。
之后用鐵鍬,在池面子上,按照一定行距挖溝,深度以五六公分為宜。
若是不施肥,就可以直接把參栽子擺在小壟溝里了,株距根據參栽子大小來定。
參栽子越大,株距越遠,參栽子越小,株距就可以適當近一些,要留下足夠的生長空間。
參栽子擺好,再覆蓋一層六到八厘米的土,就可以了。
這是正常的栽參程序,而那些要施肥的試驗田,則是在擺參栽子之前,多了個撒肥覆土的過程。
這樣一來,栽參的速度就要慢一些。
當然,二大隊有的是人手干活,慢點兒就慢點兒吧,誰也不在乎。
只要人參產量增加,這點兒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栽參這個活是倒著干,干活的人前頭擺個特制的方盤,方盤兩端各伸出一節木方。
木方的長度,跟池面子寬度相同,木方上頭,還釘著兩根短木方,這兩根短木方的長度一般是六寸,也就是行距。
這東西,參業行話叫制子,就是專門用來衡量行距的。
每次用力在池面子上一按,留下印記,拖動的時候照著印記來,就可以準確把握行距,不至于倆人你這邊寬我這邊窄。
制子上的方盤,主要作用就是放參栽子。
就這樣,兩個人一邊栽參,一邊拖著制子倒退,一天大概能栽十五到二十丈。
當然也有干活快的,許世彥前世的時候,有兩口子一天能栽五十丈。
放到眼下,那是不可能,生產隊大幫轟,誰肯出那個力啊。,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