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純理科專業的學生,有不少因為就業的壓力選擇當中學老師。
我當年在做物理競賽的時候,老師把很多題目講的繞,而我吃透這些題目后就非常簡潔直白的做了出來。我在給我的學生講的時候,學生就會覺得這題目原來這么簡單直接。
其他的答案、評論里反復提到一個事實,就是bj高考題難度比較小。但是bj的尖子生日常訓練的題目,難度絕對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較高的老師往往把難的東西講解的很簡易,所以bj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為自己學的東西很簡單。
學習好的學生不是刻意教出來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來的。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父母、老師熏陶出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太多了。
bj學習最頂尖的學生是非常強的。而且近年來的趨勢是bj最優秀的學生選擇直接出國,而不是上清華北大。
最后,我對那些即將進入清華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別是小縣城的考生說:你們的確比bj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們多出來的努力并沒有用在學習新知識上,只是重復性的訓練以求少犯錯誤而已,而你們將來的bj同學,有不少已經在大學的課程上走了很遠很遠了。
再補充三點:
1我只是在陳述事實,我并沒有表達“bj人考清華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這樣的觀點。
2我發現有一些人熱衷于用開國領導人舉例。
的確,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開國領導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沒上過名校,但是考慮到當時中國識字率之低,文盲數量之龐大,戰亂、饑荒之頻繁,而他們能在學校念書,并且在念書的時候能夠接觸到各種政治思想,這說明:在大學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從他們所處的時代來看,他們的起跑線真的領先絕大多數人太多了。
3中國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的確有一段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但是這段黃金年代即將成為歷史,落后地區和大城市在基礎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斷拉大的。
我的父親當年在sc的一個農村讀書,而他的高中數學老師,是sc大學數學系的教授。
為什么?
文and革。
文and革的確害了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很多本來大有可為的知識分子,被迫勞動改造,但是頗為黑色幽默的是,這又讓很多偏遠落后地區的孩子誤打誤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親。
在那個如火如荼的年代里,bjsh等大城市的學生在政治運動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親這樣落后地區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讀書的時間,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識分子的教導下,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父親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嶄露頭角。
而我父親這代人在考學的時候,城鄉二元制是很森嚴的,農民是農民,干部是干部,許多來自農村的優秀的孩子,因為急于擺脫農民身份,加之信息閉塞,報考的志愿往往嚴重低于他們的水平。很多本來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誤打誤撞成了小縣城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憑借扎實的功底,創造了落后地區基礎教育的第二波奇跡。我清楚地記得,我初中的時候一個中年化學老師,做初中數學競賽題,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輕的數學老師都要熟練。
但是這第二波奇跡,也在逐漸離我們遠去。因為小縣城出現這樣優秀的老師會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學挖走,而且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以sc為例,曾經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各個城市、縣城是比較平均的。但是這些年,清華北大在sc的招生名額日趨被幾所超級中學壟斷,而周邊的小縣城,年級第一能考個川大電子科大就謝天謝地了。
而那個小縣城基礎教育的黃金年代,是以無數優秀的知識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層從事基礎教育為代價換來的。
而現在,這樣的情況恐怕再也不會發生了,所以奇跡之后,再無奇跡。
&amp;amp;lt;ahref=href=&amp;quot;target=&amp;quot;_blank&amp;quot;&amp;gt;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mp;amp;lt;/a&amp;amp;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