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辦公室?一個學生去干什么,張洪非常懵逼,且有點害怕。
“放心,是好事,你的文章上《少年》了是不是?”班主任問。
“沒錯。”張洪點頭。
“那就對了,”班主任說,“據調查,你是《少年》首刊里唯一的初中生,校長是想夸獎你。”
雖然張洪也覺得自己很牛逼,但動靜這么大嗎?連校長都驚動了。
“我要帶上校刊嗎?”張洪小心翼翼的問。
“你有《少年》?”班主任愣住。
這什么話,張洪點頭,“過稿了,就寄給我了一本。”
“帶上帶上,必須帶上。”班主任感嘆班上孩子的幸運。
《少年》首刊只印了一千多冊。
刊物社事先談好的霧都高中們,就分走了七百多冊。
剩下的伴隨著互聯網的轟動,早就被“瓜分”,許多外省的高中校領導是托關系找人脈的弄一本。
伱要問外省的高中拿《少年》作甚?原因很簡單,因為八中校刊事件,要被國家教育部門和宣傳部門當標桿了。
高中不跟著國家走,那跟著誰走?因此必須找一本原刊來學習。
好比鋼實的校長就想搞一本,可根本弄不到。
張洪跟隨著班主任離開教室,全班同學的目光,瞬間讓他感覺自己到達了巔峰。好的,《少年》的含金量,在此刻被具現化。
除此之外,被具現化的還有常校長的仕途。
“好好好,沒問題。要十本《少年》……我盡量,盡量。這也沒辦法加印。”
當然沒辦法加印,物以稀為貴,常校長太懂了。
“保證完成任務,我沒問題。”
“采訪的話——顧陸同學還是要以學習為主。”
“要為顧陸同學在兩年后提供保送,關于這一點,復旦大學也說過。”
“《少年中國說》有可能會上參考消息?”
第二天常校長接到了非常多的電話。
有市教育部門的,還有國家宣傳部門的,也有各地大學。
身為作家,顧陸還并未達到被大學哄搶的地步。但《少年中國說》都是官方蓋章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夏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哄搶還等什么?
當然也有媒體,《參考消息》是什么樣的新聞報?是廣大群眾不怎么熟悉,但公務員無比熟悉的新聞報紙。
創立之初,目的是什么?是教員說“見世面”。
忙碌,非常忙碌,已經到下午了,但連早中飯都沒吃。
他都和胡主任一樣忙碌了。
不過這才真的是忙碌,并快樂著。
互聯網上的動靜是看的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地方,《少年中國說》一樣在狂奔。
而發生的另一件事,加劇了熱度,也是表明影響力開始從線上轉移到線下。
發生在四九城。
好的作品對人是有絕對吸引力的。好似作者都很喜歡安利自己喜歡的作品。
同樣,看見了好的文章,也感覺和貓撓一般,想快點分享。
這樣的人包括中戲的校長。他拿著演講稿,左看右看不滿意。再轉念一想,哦原來不是對稿件不滿,而是沒讀到想讀的。
什么是想讀的?早上在新夏社剛瞧見的少年志氣!
想了想,校長宋思源決定改一改。
上過中戲的小伙伴應該都知道吧,五月份下旬有著名的“五月青春藝術節”。中戲也不愧為是電影大學三巨頭之一。活動包括歌手大賽、歌劇進校園、體育大會等等項目。
嘖嘖,都不敢想象中戲學生吃得有多好。再加上昌平校區去年十二月份投入使用,因此在新校區的首次舉辦,也有“納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