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晴明”
五更時刻。
汴京從更夫的鐵板聲、銅鑼聲中蘇醒過來了。
更夫老羅頭的天氣預報聲兒,依舊和之前一般的響亮。
清晨。
“咚咚咚”
隨著譙樓悠揚的晨鐘聲。
這當兒,官員們要去上朝,做買賣的小老板要準備開門迎客,早餐鋪子冒起了煙火,住在城外的農民們,也都拉著自家的豬狗牛羊雞鴨鵝進城賣。
南熏門的街面兒上也開始有了動靜。
伴隨著吱呀呀的車輪壓積雪的聲兒,和有節奏的鈴鐺聲兒。
牛車穿梭在各個坊里。
帶著濃郁的味道。
不用問,定然是收夜香的來了。
“收夜香嘍!”
叫喊聲在街道上穿的格外遠。
老二楊士林的動作最快,穿上外面陳舊的灰褐色麻布罩衫,套上明顯大許多的羊皮裘。
里面的衣裳還是他兩年前的,此時顯然已經不合身了,露出了手腕子,顯得本就瘦削的身子更加的干瘦。
外面的這件羊皮裘衣,則是楊老爹留下來的。
也是如今家里唯二暖和的過冬的衣裳,一般都是和妹妹楊盼娘換著穿,誰出門誰就穿上。
楊士林從床尾下去,穿上鞋,熟門熟路的用撐桿兒架起窗戶。
對著外面喊了一嗓子:
“就來了!”
便拎著外間的夜香桶出門了。
聽到動靜。
楊蔓娘雖然不想起床。
可,既然來了,人終歸還是要面對現實的。
日子總要過下去。
起身快速穿上枕頭下的舊葛布褙子。
這年頭棉布還沒有普及,只有富貴人家才有條件以綿緞做被面,用蠶絲結成的絲絮填充。
這些東西貧寒人家是沒有的。
比如她昨晚蓋的布衾,就并非現代的棉被,而是布質的被子,布衾的布也不是現在柔軟的棉布,而是用的葛布,里面填充的是就是用過的麻桿團兒和蘆花。
將明顯很是枯黃毛躁的頭發按著記憶里的樣子梳了發髻,用木簪子固定在腦后。
又從床頭的晾衣繩上抽出一條麻布頭巾,熟門熟路的包好頭頂。
拿起刷牙子,涂上皂角濃汁,刷了牙。
起身去外間的灶臺上,開始每天早晨的第二件事。
扒灰。
扒拉開堵著灶門的方石頭。
拿頭兒有些燒焦的木頭灰鏟子。
小心翼翼的將昨晚的草木灰,一鏟子一鏟子的堆積在灶臺外的角落。
這些草木灰可是家里極為重要的東西,不光平常洗衣裳洗碗都靠它,更重要的是,這個年代女人來了葵水,也要用草木灰填充月事帶的。
第一次干這個活兒雖然有些生疏,偶爾被灶頭的灰嗆著。
但好在家里的木炭有限,灰也沒多少。
不過一會子功夫。
便扒干凈了灶臺里的灰,只剩下最中心的一小塊帶著亮光的木炭。
這便是家里每天留的引火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