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到了各類小報組成的報房一條街。
這一片兒地方。
雖然還很早,但已經是人來人往,行色匆匆,幾乎汴京有名有姓的各家報房都在這里設了辦事房。
主要是為了方便匯總消息。
小報算是大宋的新媒體,自然也具備現代新媒體的特征,那就是內容為王。
畢竟,如今的報紙吸引人的主要賣點就是各種消息。
小報和朝廷的官報邸報不同。與“動輒年旬日俟許報行”的官報相比。小報的時效性很強,能做到“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時譽播”。
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傳播。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報的消息很靈通,很多朝會上討論的消息,朝會還沒有結束,小報上就已經登出來了。
可見小報的能量和時效性。
而為了保持這樣的時效性。也為了提高銷量,各路小報都開發了一大批專門兼職的狗仔隊員,也就是聽風報探,每天定時蹲點兒,采集各色新聞。
聽風報探們也是各顯神通。
有內探,專門找太監宮女打聽官家和他的妃子之間的情感糾結的。也有省探,專門到到朝中各部,打聽官員們的任免升遷情況、某朝廷官員受-賄了沒有、有沒有養小老婆和外室之類的,還有衙探,專門到各衙門兒,特別是到監獄大牢里,打探那些兇殺案進展情況的。
可不要小瞧這些小報的膽子。
他們基本什么都敢報道。
大觀四年,他們就制造了一則驚天新聞。假冒徽宗的口氣發布了一則抨擊宰相蔡京的詔書,說“蔡京目不明而強視,耳不聰而強聽,公行狡詐,行跡諂諛,內外不仁,上下無檢”。
還報道說,宰相蔡京及其同黨,已經被官家一網打盡。
俗話說,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這件事兒讓蔡京很無奈,連續多次在公眾場合辟謠,都沒有效果。
后來還是徽宗親自出面才澄清了事實。
可見,小報在刊登和搜集消息方面,已經做到了出類拔萃。
甚至無師自通學會了主動“制造新聞”。
在汴京。
私人經營的報紙行業里,各類小報零零散散的也有十幾家,什么張氏小報,御街小報,虹橋新聞,等等,都帶著小報和新聞二字。
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依舊是《小報》和《新聞》。
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家報紙的影響力已經覆蓋了整個汴京,不僅朝廷官員會看,就連朝中宰相,甚至在宮里的官家和妃子,閑暇時間也會看報了解市井消息,影響力甚至輻射到周邊的城市。
不僅如此,每個月還有商人大量購買,送往江南各地。
而這些小報也靠著這樣不斷的擴大發行,賺了不少的銀子,不斷地擴大規模。
《小報》的報房,在潘樓南街的最中心地段兒。
也是最好的地段。
報房是一座很氣派的是二層樓,裝潢華麗,門頭一塊上好的楠木匾額,用金粉龍飛鳳舞的寫著兩個大字:
“小報”
樓里不時的,有穿著體面的聽風報探們,拿著一摞摞報紙進進出出的,行色匆匆。也有穿著長衫的文人撰稿們,三三兩兩的捋著短須出來透氣,頗有一點現代寫字樓的感覺。
望著眼前這座古色古香,極為氣派的二層樓。
楊蔓娘捏了捏懷里用油紙包好的小說稿子。
暗自給自己鼓了鼓勁兒。
深吸了一口氣,闊步走了進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