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106章修仙周邊,糖盒兒做好……
今兒是臘月二十三,小年。
在大宋,小年也叫交年節,所取的意思是立春前后,年節之交。
是灶王爺上天跟玉皇大帝匯報工作的日子,所以這一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汴京幾乎每家灶間都設有司命菩薩灶王爺的神位,供奉糖瓜,讓灶王爺吃了甜甜嘴兒,上天后在玉帝面前為自家多多美言,祈求來年豐衣足食。
入鄉隨俗,楊蔓娘家自然也不例外。
一大早起來,伴隨著巷子里噼里啪啦放爆竹的聲音,孫伯和孫嬸就已經開始除塵,將前后院兒都打掃的煥然一新,又現包了小年必吃的餃子。老二楊世林貼好窗花和對聯,在灶臺上擺了糖瓜、灶團兒、麻糖這些供品。
楊蔓娘起床也沒有寫稿子,而是和放了年假的老三楊盼娘一道,將書房也打掃了一遍,又給幽影和白綰綰洗了澡,一家人祭了灶王爺之后,吃了餃子,孫伯夫妻去大相國寺還愿,楊蔓娘便換上新衣裳,和老二老三一道趕著牛車去逛街,順便置辦年貨。
不像現代,年都是二十九三十才開始,很多公司都二十八二十九才放假,在大宋,人們的生活節奏慢,對于每一個節日都非常的重視和投入,所以,從二十三小年便開始過年了。
牛車才剛上了御街,便感覺到了濃濃的過年氣氛。兩邊的鋪子也都貼上了春聯,換上了各色漂亮的彩色燈籠,賣撒佛花的,賣韭黃生菜的、賣蘭芽的胡桃,和澤州餳的,還有那小攤販賣剪紙窗花的,賣糖瓜果子的,還有唱戲雜耍的,趕著馬車牛車置辦年貨的,去裁縫鋪子里做過年新衣裳的,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楊盼娘是個閑不住的,坐在牛車上不時地掀開簾子往外瞧,瞧見新鮮有趣的,便忍不住高聲起來。
“大姐,你瞧,那邊打野呵的小戲幡子上掛的是十七郎,是在唱你的戲啊!”
宋朝的曲藝和娛樂業非常發達,所以也催生出了賣藝人的等級,水平最高的自然是在皇宮里,其次闖出一些名頭的便是在瓦子勾欄這樣的固定場所里賣藝的,再次一等便是在茶館酒肆里唱曲兒的,那些水平再次一等,技藝遜色的便只能在空地或者廣場上流動作場賣藝,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刮風下雨就得收攤兒,所以,這一類人被民間戲稱為“打野呵”和“雨來散”。
楊蔓娘順著老三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瞧見不遠處大相國寺外的棚子
“唔,扮相不錯。”
楊蔓娘遠遠的瞥了一眼扮演十七郎的男子,微微一笑道。
這樣的景象在汴京,也是常態。自從春水班改編了她的《楊卿臣的隨身師父》,在瓦子里一炮而紅后,汴京的戲曲界就又多了一出樣板戲,而且傳唱度也越來越高,很多大戶人家做壽辦宴席,都要專門點十七郎連中六元那一出戲的。所以,有民間藝人跟風傳唱也不奇怪。
“大姐,你看那邊!還有弄螞蟻角武的!”
所謂“螞蟻角武”,是弄蟲蟻的一種,有點兒像兩軍對壘。
一黃一黑兩隊螞蟻,各自插旗為號,再選出體型最大的螞蟻做將領,攤主拿著一個非常袖珍的小鼓,他敲第一聲鼓,紅黃螞蟻會分別列成兩隊,排列整齊。敲第二聲鼓,兩隊螞蟻就在領頭將蟻的帶領下戰斗廝殺,攤主敲響三聲鼓,兩隊螞蟻會停戰,各退后一尺,最后敲響第四聲鼓,兩隊螞蟻會盡然有序的各歸己巢,紋絲不亂。
令人嘆為觀止!
“太神奇了,真不知是怎么做到的!”
楊蔓娘下了牛車,買了幾串素簽雞皮,一邊吃一邊拉著妹妹湊熱鬧,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這個,但是每次看都忍不住駐足觀看。
“呵呵,這是馴獸人的看家本事,除非是徒弟,否則不外傳的!”
一道熟悉的聲音,在身旁響起,楊蔓娘詫異的轉身。
“員外怎么在這里?”
“楊娘子!”
來人正是東主朱旭,今兒個的他,穿著一身兒簇新的藍色錦袍,外面罩著一件灰色狐貍皮襖子,笑瞇瞇的道:
“今兒是小年,一早去岳家送饋禮才回來。原想著下午打發人去給娘子送饋禮的,不想在此處遇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