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118章被相親!馬公子!項鏈……
觀音橋,春明坊,楊家。
伴隨著院子里幽影精力充沛的汪汪聲和白綰綰不甘寂寞的喵喵聲,天光大亮,楊蔓娘緩緩睜開了雙眼。
隨著春日的到來,汴京的天也亮的越發早了,這會子按著現代的算法也才七點多,黃澄澄的太陽就已經照在西廂的窗欞上了。
揉了揉眼睛,楊蔓娘躺在床上一遍雇涌著,一邊伸懶腰。
“咚,咚,咚!”
便聽見門外老三楊盼娘興奮又急促的敲門聲兒。
“大姐大姐,快起來啦!今兒可是社日啊!我都聽見社火隊敲鼓的聲音啦!”
社日,起源于先秦,而盛于唐宋。
一年兩次,春社和秋社。其最初的目的是百姓為了祭祀土地,祈求風調雨順而舉行的盛大集會,回報土地神給予一年的五谷豐登。社會這個詞,也是由此衍生而來的。
古詩有云,社日雙飛燕,春分百囀鶯。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這不同朝代的兩句詩,都是說的春社,春社也是仲春最盛大最美好的節日。一般春社的時間,便是春分后第五個戍日,萬物生發,春暖花開,燕子歸來,雨水充足,正是休耕了一個冬天,土地最有活力的時候。
大宋雖然商品經濟發達,商人眾多。但是官府對于農耕還是極為重視的。朝廷會在社日專門給官員們放假,讓他們參與社祭,重農催耕。
鶯歌燕舞,黃鸝在春日的韶光里鳴叫歌唱。
這般熱鬧又動人的日子,先生們也知道學子們上學的心思,所以各家學堂也都放了假,比如文繡院便是如此。
楊蔓娘姐妹倆到的時候,土地廟前已經聚集了不少人,空地上也早早的搭起了十幾個大棚子,周圍鄉里的保正里長們早早的們帶著村里的青壯男女昂首挺胸,敲著鼓點兒進城,精心的裝扮著屬于自己村的社棚,許多棚頂上都撒上花瓣,綁上新鮮的柳枝兒。
這會子還有些早,社祭還沒正式開始,姐妹倆看了幾眼各家的社棚,便轉而開始先逛街。
社日這天,可不單單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各大商家做生意的好日子,土地廟兩旁也早早被大大小小的攤子占領了,各種各樣新奇又便宜的小玩意兒,吸引著一群群來看熱鬧的男女老幼。
有賣瓜果的,賣雞蛋鴨蛋的,賣兔子雞鴨的,賣針頭線腦的,賣各種廉價首飾頭冠的。
有那出售的各色水飯的,推著獨輪小車兒賣爊肉和干肉脯兒,獾肉、野狐肉的,還有那跳著擔子,賣自家制作的燒鵝、烤鴨、燒雞、辣兔頭、烤雞皮、炙腰子的。
“羊白腸兒!現煎現賣的羊白腸兒!十二文!嘗一嘗嘞客官!”
“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煎耍魚!千層兒!辣腳子!”
“豆蔻山楂蜂蜜引子,雪泡豆兒水,酸甜可口,美容養顏哩......”
那賣甜油糕的小販正氣勢洶洶和一個趕牛車拉客的的漢子吵架,嫌對方的牛車擋住了他的生意。
行人摩肩接踵,各種叫賣聲兒,此起彼伏。
“大姐,這味道聞著好香啊!咱們吃什么啊!”
老三楊盼娘抽了抽鼻子。
她一向喜歡買這些小食,尤其是逛街的時候。
“先買兩串麻腐雞皮墊墊肚子!”
楊蔓娘指了指不遠處煙熏火燎的小攤子,笑瞇瞇的道。
倆人朝食就吃了一個魚肉包子,本就是空著肚子出來的,就想著一邊逛一邊在攤子上吃點兒什么。
“大娘子!蔓娘!三娘!盼娘!”
正吃著麻腐雞皮,楊蔓娘便聽見旁邊有人叫她。
一轉頭,卻見不遠處,是張嫂子在向她們姐妹倆招手,她家就住在南熏門,楊蔓娘剛穿越的時候,租住的便是她家的屋子,還買過她家兒子做的羊皮靴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