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顛鸞倒鳳,初三一早,對自己極度自律的劉彥,離開李鳳蛟的香環玉枕,獨自來到了宣室殿西側室。
與此同時,有五個風骨各異的白頭,與劉彥一前一后,也來到了此處等候,五位風度翩翩的老者一字排開,分別是丞相呂錚、御史大夫謝裒、衛尉常夏、廷尉劉遵和劉彥的二師父,沈瓊。
關于呂錚、常夏、沈瓊三人,前文已有簡介,至于這謝裒和劉遵,兩人可算得上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先說這御史大夫謝裒。謝裒本名謝魮,字幼儒,是太子側師謝安之父,曲州許昌陳縣謝氏家主,長生境文人。謝家是當世曲州老牌八大世族之一,在江蒼、江鋒領銜的江氏一族沒有崛起于曲州前,謝家在曲州可謂風生水起。
謝氏一門崛起于曹魏,是魏文帝曹丕門閥政治下的典型代表,同那些以武起家的大戶相比,謝氏一族文風濃厚、底蘊深厚。謝裒作為謝氏族長,更是學識淵博、器識閎達、兩肩正氣,其詩筆清婉、書法通神,一手隸書蠶頭燕尾,筆勢飛動,姿態優美,憑借一手好字,謝裒同棲光道府的那位后輩王羲之并稱為“謝王”。劉彥用謝裒來做御史大夫,可謂正當其人吶。
廷尉劉遵的起家路子和謝裒既然不同,他是前大將軍劉琨之子,致物境文人,是個典型的官二代。
說起劉遵,就不得不先說說他老子劉琨。劉琨出身中山劉氏,與昭烈帝劉備同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是妥妥的皇族宗親。
劉琨此人工于詩賦、頗有文名,少時與帝國前大都督祖逖私交甚好,經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兩人在少時聞雞起舞,練就了一身治理天下的真功夫。長大后兩人棄文從武,成為先帝的左膀右臂。
295年那一戰,祖逖受拜征南大都督,統漢軍一十六部討伐與大秦共同犯境的西南羌月五國,劉琨作為征南大軍的后軍將軍,率領三部武備軍,負責側翼掩護與后備保障任務,當時的帝國西南,劉氏藩王割據,遍地賊寇橫生,這劉琨為了大軍無后顧之憂,心一狠,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統率三軍,將現在的儀州方圓殺了個底兒朝天,什么草寇、皇族、世族、幫派、蠻族,只要探得膽有風吹草動的,立屠而殺之,當時的儀州豪閥,聽到劉琨的名字,無不膽戰心驚,百姓們聽到劉琨的名字,無不拍手稱快,所過之處,無不夾道歡迎。
劉琨因其果斷狠辣,被西南官場私下稱為“催命將軍”。
而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當今九州內唯儀州無一豪閥,官令暢通,劉琨當年殺人如麻,如今回頭再看,也算陰差陽錯地干了一件好事兒,戰后,劉琨懷撫控御,最后在大將軍的位置上功成身退,318年、也就是二十三年前壽終正寢,魂歸儀州順泰郡。
虎父無犬子,劉琨之子劉遵,雖做事頗浮夸,但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善交勝己,先帝在時便已小有名氣。劉彥登基,劉遵成為劉彥的第一批支持者。
古之官場,朋黨、幫派、圈子總會以不同形式展現出來,站好了隊、跟好了班,仕途變坦途,最初劉彥手無實權,劉遵也跟著受到百般打壓,墻倒眾人推,其父劉琨的反對者們更對他軟硬齊施,這讓他做人做事百般掣肘,前半生碌碌無為,后來漸漸形勢好轉,劉遵終于在年過半百之時位列十二卿。
劉彥眼前這五顆白頭,個個至寶,抵得上大漢半壁江山。
五人同朝為官,自然熟識,劉彥到來之前,五人正在西側室門口嘻嘻哈哈,見劉彥前來,五人立即收斂笑容,對劉彥施以君臣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