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喬妙卿回都源搬兵的兩個月時間里,劉懿好似無骨的雞爪,軟踏踏沒有一絲精神,左思右想,思而不得,無奈之下,只得在讀書之余前去同諸將商議募兵事宜。
經過商議和一番準備妥當后,王大力手持募兵詔書,與云一南下華興郡屬豐毅、都源、宣懷三縣;柴嶺、柴榮兄弟手持募兵詔書,北上遼西郡;張虘、桑祗手持募兵詔書,北上赤松郡;李二牛、周撫手持募兵詔書,北上彰武郡;方顗、苗一鳴則手持募兵詔書,東出遼東郡。
多路人馬齊出凌源,眾人開始按計募兵。
這段時日,隨劉懿出生入死的三百平田軍士,并沒有閑著。
水患過后,大渠修成,老頭山下多了一大片無主之地,劉懿與應知主動接洽,討要這片空曠之地,應知便做了個順水人情,把這片地劃給了平田軍。
土地得手后,三百軍士落土為農,整個春夏都在開墾荒地,搭建營寨,準備迎接新的袍澤到來。
說巧不巧,平田軍與鄧延的華興武備軍僅相隔六里,做了近鄰,兩軍與屯在城南的玄甲軍互為犄角,把凌源城包裹成了鐵桶。
事情真如劉權生之前預判一般,若江鋒膽敢北上攻略凌源城,三軍兵馬龜縮城內,堅守不出,定
叫那江鋒進退不得。
五月末,各路人馬陸續返回,眾人坐地一看,我的乖乖!不得了啊!
依靠著劉權生的名氣和巨大貢獻,王大力從華興郡三縣之地招回了足有千人壯士;柴家兄弟在遼西郡也是收獲頗豐,帶回了七百余人;由于赤松郡正在修太白河,且人丁稀少,張虘、桑祗大費周章,也才從赤松郡帶回了三百多名漢子,大多還都是赤松老一輩人感念劉懿恩情,強行差遣而至。
彰武郡一向富庶,從軍自然是下策,可想搏些功名的年輕人大有人在,李二牛在彰武城一番鼓動,竟有五百多人隨其來此,其中有不少樊姓和公孫姓的漢子,也不知與樊聽南和公孫喬木有沒有關聯。
本來與五郡平田和平田軍最沒有瓜葛的遼東郡,反而來人最多,這全都仰仗方顗一張胡謅八咧的嘴,這小子一番吹噓,把平田一事說成了功蓋三皇五帝的大造化,加之臨海的遼東郡近年來渤水時常泛濫成災,狂風巨浪中漁舟困苦,當地世族百姓日子過得都很寡淡,還不如來此吃吃皇糧、享享清福,順便拼上一拼,有此念想的,居然不下一千五百人,這可樂壞了方、苗二人。
倆人都沒有參與五郡平田,但此一行,無異于大功一件啊!
林林總總,四千五百余人,匯聚在了老頭山下,茫茫如銀海相似,場面壯觀不已。
劉懿時而站在瞭望塔上,俯瞰下方黑壓壓的
人群,炊起如火燒赤壁,夜宿如千林靜寂,這讓他壯心不已。
大丈夫處世,當奮楫揚帆,建功立業,著鞭在先。
大勢在我,今若不取,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inf。inf</p>